劉智鵬 立法會議員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大學拓展及對外事務)

過去一年,本港教育界積極推動中國歷史教育,6月13至14日,由教育局主辦、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承辦的「史智承傳:非主修歷史的初中中國歷史科教師專業發展」計劃「漫遊廣州:中國歷史教師考察團」首發團圓滿舉行,79位本地中學教師赴廣州開展為期兩日一夜的歷史文化學習之旅。這是一項多元化的專業教師培訓活動,結合實地考察、文化體驗與專家講座,旨在豐富教師對廣州和華南地區歷史的了解,並提升其歷史視野與專業素養,是一次立足歷史、面向未來的愛國教育實踐。

作為嶺大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及本項目的學術統籌,筆者深信考察活動的意義超越旅程本身,有助香港推動中國歷史科教學進一步深化,加強愛國主義的實踐與推廣。本次考察團以廣州作為歷史教學現場的考察點,實具深厚的教育價值。廣州自古為南方重鎮,是華南歷史與文化發展的縮影。從先秦南越建城、秦漢設郡、唐宋海貿興盛,到明清的廣州十三行開啟的近代對外貿易,直至近代,香港與澳門逐漸發展成為區內的重要城市,但同時廣州作為廣東省省會,其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角色不能忽略,與香港的發展歷史更是密不可分。

廣州有豐富歷史教學資源

古時人們會以「省城」稱呼廣州,「省港澳」一詞體現了三地在歷史、經濟及文化上的緊密關係。今日倡議的大灣區,正是以上世紀以來廣州、香港與澳門的關係為基礎。因此,要認識國家發展,廣州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教師要教好中國歷史,親臨廣州可獲取大量寶貴的教學資源。

為配合中一至中三級的中國歷史科課程,團隊設計了三條主題路線。中一級集中探索史前夏商周至隋唐歷史,如南越王博物院等;中二級聚焦宋元至清代,如十三行博物館等;中三級則從近代入手,如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等。這些路線不僅對應課程階段,更提供歷史現場的感知經驗,讓教師能夠跳出教材框框,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古蹟及文物,欣賞、關懷及傳承中國歷史文化遺產。這樣的歷史現場學習,有助教師將抽象的歷史概念轉化為具體、可感知的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理解。

嶺大承辦的考察活動屬於「史智承傳」計劃的必修課,佔全期30小時進修時數中的18小時,由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負責路線設計與實地預訪,並邀得兩位著名歷史學者──華中師範大學馬敏教授與尤學工教授主持講座討論,讓參與教師在實地考察的同時,亦能探討前沿教學理論與實踐。團隊的理念是融合歷史學術與教學實務,協助初中教師掌握如何將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轉化為具啟發性的教學素材,並啟發教師思考以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安全教育與價值觀教育融入校本課程。

藉實地考察了解文化脈絡

自2016年起,嶺大已多次承辦教育局的歷史考察團,足跡遍及廣州、泉州、蘇州、揚州等地,結合地方志機構與博物館的支持,帶領數以百計本港中學教師考察歷史古蹟。多年來的經驗證明,實地學習有效深化歷史教學、激發教學創意,促進香港初中教師與內地文化機構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聯繫。延續過往經驗,本次為期兩日一夜的考察團到訪南越王博物院、懷聖寺等,讓教師能以第一身視角,探索不同歷史時期的遺蹟與文物,培養觀察與分析的能力,亦為未來組織學生遊學團打好根基。

歷史教育除了需要教材與筆記之外,更應鼓勵師生實地考察,共同探索歷史的多樣詮釋、理解史實背後的文化脈絡與時代精神,從而培養具備歷史視野與國家情懷的新一代。期望參與考察的老師,能將在廣州所見、所學、所思,將中國歷史文化深厚底蘊帶回校園,引導學生在歷史的脈絡中認識香港與國家的關係,從而理解自身的身份與未來方向。

(未完,明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