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青評會成員
剛過去的周末,香園圍/蓮塘口岸再現人潮,單日逼近9萬人次出入境,流量已達設計流量的3倍。連同疫後常態通關的羅湖、落馬洲、港珠澳大橋等口岸不時出現的「打蛇餅」現象,特區政府有必要檢討現有的通關模式。
本港早期建成的陸路邊境口岸,初設立時多數是為服務探親、商貿、旅遊等低頻跨境需求。然而當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跨境人次連年攀升,口岸的接待能力早見飽和,如果仍然沿用現有的證件查驗程序,恐會顯得不合時宜。現時粵港澳居民跨境往來已成常態,大家不只在周末跨境玩樂購物,平日跨境工作、上學和就醫的人也愈來愈多,要應付單日數以十萬計的跨境人流,確保暢通無阻,必須更新通關模式。
同樣重要的是,現時本港口岸通道多採用標準化設計,未能充分適配大量過關長者、手持龐大行李箱和菜籃車等旅客需求。雖然有關政府部門嘗試利用人工智能統計口岸即時數據作出人流預警,但對接口岸腹地的交通和商業活動等的流動數據仍顯不足,凡此種種現象也容易加劇口岸的堵塞情況。
要解決口岸擠擁問題,善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科技至關重要。在人流預測方面,港深兩地可共建72小時動態預測模型。通過整合分析跨境交通電子支付數據(八達通和二維碼)、港深主要景區預約量與人流統計、社交媒體熱點等信息,生成客流熱力圖。該系統可依據上述數據和周五出境流量預判周末入境人次與峰值,同時結合特殊活動(如演唱會、煙花匯演)和天氣資料,精準預測出入境高峰人流規模。
過關流程同樣存在優化空間。雖然香港方面的口岸已採用手機二維碼辦理出入境手續以提升效率,但旅客取出手機並啟用應用程式仍耗費額外時間,未來可借鏡深圳灣內地口岸試點的生物識別系統,使旅客全程無需出示證件,將平均通關耗時壓縮至10秒左右。港深兩地主要口岸也要加速部署多維生物識別系統,讓跨境人員直接通過人臉、掌靜脈及聲紋等生物特徵通關,證件和手機應用程式僅作備用。此外,應設立智能調度系統,運用人工智能視頻分析實時監測各通道排隊狀態,動態調配邊檢人員並靈活調整開放通道數量。
據了解,即將啟用的新皇崗口岸會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辦理出入境手續,節省旅客輪候時間,這無疑是一次新突破,可是兩地政府仍有需要突破傳統思維框架,研發新的跨境人流貨流查驗方法。其一是兩地交往日趨頻繁,經常往返兩地者逐漸增多,可創建「跨境信用通道」對該類人員授予「通行碼」,實現免檢直接通行。其二是推行「預先通關」機制,允許香港市民在香港指定交通節點(如天水圍、元朗、上水、沙田和規劃中的洪水橋港鐵站)完成邊檢,乘坐巴士或列車直達深圳商圈,達成「跨境如跨區」的無縫體驗。其三是針對赴深採購日用品及街市新鮮食材的群體,可依託「低空經濟」概念打造「跨境低空物流走廊」,開通福田—落馬洲、蓮塘—上水/粉嶺無人機貨運專線,有效疏解人貨通關壓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