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夜校的爆火,本質是深圳產業迭代倒逼人才升級的縮影。」深圳市總工會人工智能培訓師張瓊燕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類社區教育模式打破了學歷門檻,以「即學即用」特性吸引剛需群體,不少學員通過培訓實現技能跨界,部分轉型短視頻運營等新興職業。
學員涵蓋各年齡層 學習黏性強
自2023年以來,張瓊燕累計開展了近200場AI培訓,單場學員規模線上線下突破1,000人。她表示,現在每期AI課程大約會有30%-40%的學員多次報名,表現出極強的學習黏性。有企業學員常帶着明確需求而來,如學會用AI生成會議紀要、優化PPT思維導圖;有HR學員課後翌日面試,要學會用通義大模型模擬面試場景,根據崗位需求生成問答。在張瓊燕的課堂上也不乏銀髮族和青少年,曾有七旬老奶奶為與孫子溝通主動學AI繪畫;年僅7歲的小學員則用AI完成板報作業。
「政策-企業-社區」閉環是火爆關鍵
除了為工作提升效能,想通過AI夜校完成職業轉型的學員亦不在少數。張瓊燕認為,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滲透各行業,AI技能培訓與服務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調整。今年以來,政府主導的社區培訓、補貼項目等均要求持「人工智能訓練師」等官方認證證書。「AI學習入門門檻低,進階成本高,技術迭代快,市場競爭激烈,要對AI保持學習熱情才能有機會收穫成功。」
張瓊燕表示,目前從夜校學習到的AI技能落地主要有兩條核心路徑,一是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提升效能,此類學員佔比較大。二是運用已掌握的AI技能,為企業提供AI落地服務,幫助企業降本增效,此類副業變現可行性較強,但若要成為專職AI培訓講師,則需要進一步考取「人工智能訓練師」等官方認證證書,目前市場案例較少。
張瓊燕認為,深圳獨特的「政策-企業-社區」閉環機制是AI夜校火爆的關鍵,通過在街道黨群中心設AI實訓基地,提供免費算力支持,推動公益培訓;阿里、騰訊開放文心一言、混元大模型接口,企業培訓從「收費萬元」到「公益普惠」;社區則推出「工具實操+場景共創」課程,共同助力AI夜校運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