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一直都鼓勵家長讓孩子參與制服團隊,因其對孩子個人成長與群體意識培養皆有深遠意義。日前與一位在紀律部隊任職的友人交流,他感嘆如今訓練年輕學員難度倍增。現今新一代成長在幾乎「零壓力」的環境中——從小衣食無憂,家庭代勞大小事務,學校為保障安全縮減戶外挑戰活動,就連社交軟件也充斥着「順遂人生」的虛擬幻象。這種「溫室式」成長模式,導致年輕人無論身心,都不復往昔堅毅。
「順遂人生」削弱青少年抗壓能力
對此現象深入探討後,我發現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一、成長環境劇變。現代孩子成長於優渥的物質條件中,家庭的過度呵護使得他們缺乏直面困境的機會;
二、社會文化的影響。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娛樂方式多元,各種思潮不斷衝擊,部分青少年沉迷於即時享樂,逐漸喪失吃苦精神;
三、教育方式的轉變。現行教育更側重知識傳授與個性發展,為避免學生受傷,許多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被削減,導致青少年缺少磨練意志的契機。我們總結認為,這或許是「富裕後的結果」——物質的充裕,反而使部分人因缺少逆境錘煉,削弱了抗壓能力。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歐美發達國家的教育家便關注到青少年應對逆境能力不足的問題。美國學者保羅·史托茲整合眾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提出「逆商」(AQ)概念,並在《AQ——逆境中的商數》一書中,將逆商劃分為四個維度:控制感,即相信自己能夠掌控局面,並積極行動;責任歸屬,指個體對逆境成因的分析及擔責態度;影響範圍,強調將逆境的負面影響限制在特定領域,避免其擴散;持續時間,則是秉持積極心態,將逆境視為暫時的狀態。
談及高逆商的典範,不得不提明朝的鄭和。
據《古今識鑒》記載,鄭和「身長七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過面,齒如編貝。」他原名馬和,小名三寶,回族,祖籍雲南昆陽。年僅10歲時,父親因對抗明軍戰死,鄭和淪為戰俘,被送入皇宮成為宦官侍童。後被朱棣選中進入燕王府,在「靖難之役」中因隨侍有功,待朱棣稱帝後,獲擢升為內官監太監,並賜姓鄭。
幼年喪父之痛,加之遭受宮刑的身心重創,常人難以承受的苦難,卻鑄就了鄭和超乎常人的逆商,這份堅韌在他日後七下西洋的壯舉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據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鞏珍《西洋番國志》記載,鄭和率領龐大船隊遠航,看似開啟輝煌仕途,實則一路危機四伏。
航行途中,他們遭遇過狂風巨浪、暗流漩渦的威脅;濃霧彌漫時,船隻險些相撞;船舶故障、船體損壞等問題也時常出現;物資儲備、人員健康、導航失靈等難題接踵而至。不過,鄭和憑藉卓越的領導才能與航海智慧,一次次化險為夷。
面對風暴,他冷靜指揮調整航向;物資短缺時,巧妙規劃分配;導航受阻,憑藉豐富經驗與傳統技藝定位。他不僅完成了宣揚國威、開展外交、促進貿易的使命,更在重重困境中,完美詮釋了逆商的四個維度:始終掌控局勢,主動承擔責任,將危機影響控制在最小範圍,並堅信困境終將過去。
對比現今「沒有壓力」的新一代,鄭和的勇敢堅毅、探索精神,以及卓越的領導與團隊協作能力,無疑是一個好榜樣。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學業壓力、工作挫折,還是人際關係矛盾,都是檢驗我們逆商的試金石。讓我們以鄭和為楷模,在逆境中磨礪自我,書寫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梁可茵老師
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