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頗具氣勢。
●宋美倫《慶回歸》
●展覽現場的水墨畫作。
●陳興以一副對聯賀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
●潘炳鴻《紮染書法》
●鄭文雅將西藏佛眼畫入《心經》。
●書法家吳紫棟攜《春江花月夜》(選句)到場。
●陳志恆帶來大幅草書作品《四塊玉·閒適》。
●展覽首日展出部分具有文化特色的畫作。
●(左起)文相濡、何一明、鄧兆鴻三位書法家都有參展。

慶回歸邀請展匯聚逾百書畫作品

「香港藝術界慶祝香港回歸28周年邀請展」正於香港大會堂低座一樓展覽廳進行。展覽由香港文化藝術推廣協會主辦,直至7月15日。其間分批展出500餘位廣州、茂名、香港藝術文化界人士的書法、篆刻、中畫、西畫、陶瓷、攝影作品。創作者們齊聚一堂,共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 ●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焯羚

「香港藝術界慶祝香港回歸28周年邀請展」分三個階段:「書法展及廣州、茂名市、南海區邀請展」「中畫展」及「西畫、陶瓷、攝影展」,作品題材多樣,很多都體現出鮮明的文化特色,亦有不少別具新意。

首場展覽「書法展及廣州、茂名市、南海區邀請展」剛於7月6日結束,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於現場採訪了多位參展藝術人士,聽他們分享自己作品的創作故事以及對祖國的情懷。

《心經》中的外觀與內觀

鄭文雅是1979年香港小姐冠軍兼最上鏡小姐,多年來通過篆刻、書法、陶瓷、繪畫等藝術形式不斷提升着自己的創作素養。這次展覽,她攜《心經》前來,這幅作品是她首次嘗試將繪畫與書法結合。她表示自己不久前剛接受白內障手術,恢復後的視野清晰了許多,由此有了一個靈感——在作品上畫出一雙西藏寺廟外部的佛眼,這也是她曾經前往西藏用相機記錄下的雙眼。

她指出,她的作品《心經》蘊含了「外觀」和「內觀」兩種情形,「外觀」是指她在接受眼部手術後,看外界比從前更加清楚,「內觀」則是更加明晰自己的身心運作,「這是一種修行」,她說。而她展示這幅作品的原因也是希望港人能夠珍惜現在,將香港的長處發揮出來。

書法家吳紫棟是晚清狀元吴魯的曾孫,亦是吳魯書法第四代嫡傳,本次攜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選句)到場。觀者彷彿能透過作品望到一幅江面風光。

書法家何一明曾於海外教授學生書法多年,現在港居住。本次,她展出介於行書與草書風格之間的《李叔同之送別》。她表示,李叔同(弘一法師)備受尊敬,是位經歷頗豐的人,他根據美國音樂家約翰·龐德·奧德威的歌曲《夢回故里》(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的旋律,改編出中文版《送別》,廣為傳唱。在書寫《李叔同之送別》時,何一明總會想起李叔同是位多麼有才氣的人。

「一幅書法作品布局上是字裏行間要講協調,就好像大家互相照顧,每個字都和周圍的字有關聯,不是獨立的。」何一明表示,欣賞書法時,紙上的文字一定要有跳躍的生命力。早前她在加拿大參展時,也有外國人對她的這一見解表示好奇。

練書畫可提升年輕人素養

文相濡這次寫下「龍出九淵」四個字。他說:「龍就像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圖騰,九淵代表深潭,所以整個作品就是講國家已經興起,一雪前恥。」

鄧兆鴻本次帶來他書寫的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他表示自己最喜歡那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讓他聯想到,人們在經歷過很多事情後,如果轉頭回看,會發現祖國的不斷強盛與那「不甘後人」的精神,很多關於國家的情懷也一直都在那裏。「我常跟人說,你不要有太多要求,也不要太貪婪,你轉頭看看,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現在。」

陳志恆本次帶來大幅草書作品——元代關漢卿的《四塊玉·閒適》,其好友羅女士表示,從個人角度看,陳志恆的作品很有氣勢,用筆、節制、墨色變化、氣息都掌握地很好,而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具有自在感、隨意感的「心手兩相忘」,同時順應「道法自然」的觀念。羅女士亦指出,「書法展及廣州、茂名市、南海區邀請展」的許多作品都體現出香港書法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真了解與深度學習,無論是用筆、形式,亦或是其他方面,都較多年前有很大進步。

曾師從趙少昂的嶺南畫派第三代名家盧清遠亦有到場,他點明,練習書畫有助於幫助年輕人提升修養與氣質,同時提高審美能力與素養,讓心中充滿正能量。同時,嶺南畫派的後繼傳承與創新實行得非常好,因很多後人都為前人的奮鬥與指引感到自豪,因此會更加認真努力地做好傳承與創新。他表示,嶺南畫派提倡讓藝術走入生活、適應時代、展現時代氣息,強調寫生,而後輩也正延續這些特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