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成在羅浮山上研究植被。
●徐尋芳(左)與兒子徐益成一起巡查山林。
●徐益成夫妻與兒子常到羅浮山採集植物標本。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羅浮山莽莽林海中的蜿蜒山路,徐益成一家四代接力走了70多年,巡林、守林、護林成了這個家庭跨越時間的共同堅守。從曾祖輩每天扛着鋤頭背着飯袋上山種樹,拓荒造林;帶一條鹹魚上山吃一個星期,巡山護林;再到父輩背着工具滿山開展調查,科研育林;到如今,從小與樹木山林打交道的孫輩也投身園林設計,共逐綠夢。用青絲換青山,在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下,「嶺南第一山」羅浮山從荒山野林變成如今的萬畝林海,徐益成一家「四代同林」的堅守也成為其中最動人的縮影,他們也因此被評為了2023年的廣東十大「最美家庭」。

「每次進山我就像回家一樣」

在嶺南地區漫長悶熱的夏季,徐益成一大早就得穿上工作服,扛起鐵鍬,鑽進山林,開啟一天的巡山工作。沒走多久,他的衣服就被汗水浸濕,但腳步卻不見放緩,再難走的山路他走起來也輕車熟路,因為這些山路他已經走了近30年,這裏的一草一木他都了如指掌,山林已然成了他的「家」。

徐益成一家與羅浮山的結緣,始於他的爺爺徐如托。上世紀五十年代,徐如托在機緣巧合下來到惠州博羅,成為羅浮山林場的第一代護林人。「我爺爺成為護林員的時候,這裏的森林覆蓋率相對較低。」徐益成說。由於當年羅浮山的森林覆蓋率只有20%,第一代護林員的主要工作是植樹造林,他們用兩年時間完成了2.54萬畝的造林工作,為羅浮山生態環境的改善打下基礎。在徐如托的影響下,徐益成的父親徐尋芳成為了第二代護林員,那時正是偷採盜伐樹木最猖獗的年代,為了保護山林,徐尋芳堅持每天巡山,有機會還帶上徐益成一起,給他沿途講解護林知識。長大後,徐益成接過了父親的護林接力棒。

「每次進山我就像回家一樣。聽聽這裏的蟲鳴鳥叫,看看這裏的花花草草,我就感覺特別放鬆,對這裏的感情很深。」初中畢業後,徐益成專門到廣州林業學院學習林果專業,學成後又回到羅浮山成為第三代護林員。這時的護林工作以統計數據和監測山林變化、管護古樹名木等為主,林場也有了巨大改變,森林覆蓋率已達97.43%,野生動植物日漸豐富,成為「物種基因寶庫」。這期間,徐益成也像父親當年帶着他一樣,時常帶着兒子徐文祥上山巡林、親近自然。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之下,徐文祥也選擇入讀了風景園林專業,希望通過深造學習,將高科技手段運用到林業管護工作中,延續一家人的「綠色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