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日本當地時間7月5日13時,預言中所稱的「毀滅性大地震」並未發生。日本氣象廳監測顯示,僅鹿兒島海域有持續兩周的群震餘波——這些活動在板塊交界地帶屬於正常的地質現象。然而,關於日本即將發生大規模地震的預言引發了廣泛關注,日本全國緊急地震速報的視頻直播在當天凌晨4時吸引了近25萬人觀看。

近25萬人圍觀地震監測直播

日本全國緊急地震速報的Youtube直播在2025年7月5日當天凌晨4時左右有接近25萬人觀看。(網頁截圖)

當地時間7月5日凌晨4時,針對日本全國緊急地震速報的YouTube直播吸引了接近25萬觀眾的實時關注,等待所謂「大地震預言」是否應驗。然而,截至東京時間上午11時,日本全境未發生任何異常地震活動,僅鹿兒島附近的吐噶喇群島外海上午8時左右出現5.3級的小規模地震。

日本氣象廳當天上午8時30分召開發布會,再次強調「7月5日大地震」純屬謠言,地震無法精確預測,並呼籲民眾回歸理性。

謠言來源於一場夢?

圖源:央視新聞

這場關於大地震預言,源於日本漫畫家龍樹諒1999年出版的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書中記錄了她夢到「2025年7月5日凌晨4時18分,菲律賓海域海底爆炸引發百米海嘯,吞噬日本三分之一國土」。由於該書曾模糊提及「2011年3月大災難」,與東日本大地震時間巧合,部分網民將其視為「神預言」,導致7月5日的預言也被廣泛傳播。

然而,龍樹諒本人已在2025年6月的新書《天使的遺言》中澄清:「7月5日只是記錄夢境的日期,並非災難發生日。」她強調,書中內容被出版社加工炒作,添加具體日期並非其本意。

日本官方和科學屆多次闢謠

日本氣象廳長官野村龍一多次駁斥該預言,稱其「毫無科學依據」,並指出當前技術僅能預警地震(提前數十秒),或評估長期概率(如南海海槽未來30年強震概率80%),但無法精確預測具體日期。

東京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羅伯特·蓋勒也強調:「利用科學手段預測地震的具體時間、地點和規模,目前仍不可能。」地質數據顯示,鹿兒島近期的上千次有感地震均屬正常板塊活動,與大地震前兆無關。

謠言餘波:旅遊業受創 民眾恐慌性撤離

儘管官方多次闢謠,恐慌情緒仍在日本及全球蔓延。部分民眾因恐懼撤離或推遲出行,部分旅行社赴日團退訂率高達80%,航空公司縮減赴日航班,鹿兒島、熊本等冷門目的地航線被大幅削減,大阪世博會預估遊客數量銳減。

日本國內超市出現搶購潮,防災包銷量激增300%,羽田機場出現異常人流,日本氣象廳網站因訪問量暴漲一度崩潰,甚至有寺廟推出「身後事預約」服務。

甚至在一些受影響的地區,居民已開始主動採取行動。7月3日,鹿兒島縣十島村啟動島外避難計劃,首批13名居民已於7月4日凌晨撤離。

加強抗災意識 科學防災才是正解

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近期地震頻發,已記錄超1000次有感地震,且強度持續增強。中國駐日本大使館4日特別提醒在日同胞加強安全防範,密切關注災害預警。

正如日本氣象廳反覆強調的,地震預警系統雖能實現震後數秒發出警報,但精準預測地震的具體日期和地點仍是人類尚未攻克的難題。值得關注的是,日本防災協會倡導的「3·7·30原則」(儲備3天飲用水、7天食物、30天生活必需品)在預言傳播期間獲得廣泛關注,東京都政府數據顯示,家庭應急包銷量增長45%,其中60%為首次購買,凸顯常態化防災意識仍需提升。

這場關於「大地震」的預言至今未應驗,卻已警醒我們:面對自然災害,科學理性的認知與日常防災準備,遠比輕信謠言更具價值。

(來源:央視新聞)

相關閱讀:

中國駐日使館提醒中國公民防範自然災害

日鹿兒島縣離島逾千次地震 民眾憂「末日預言」坐渡輪撤離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