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永賢:遵循「幸福設計」指引 做好基建生活配套
香港特區成立28年以來,房屋議題一直是重中之重。現屆特區政府推出多項政策,務實解決基層的住屋困難,尤其是輪候公屋者可及早「上樓」。特區政府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早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特區政府以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為初心,會善用香港「背靠祖國」的優勢,與內地攜手實踐新質生產力,以「組裝合成」等創新建築技術全速推進公營房屋項目,讓基層放下貴租「心頭大石」,同時會全面完善置業階梯以提升青年向上流的動力。北部都會區將成香港未來公營房屋供應的「主要落腳點」,未來5年提供逾6.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何永賢透露,多個區內的公營房屋項目將於2025至2027年度間陸續落成,包括彩石邨、鳳凰嶺邨、古雋邨、朗天苑和錦上路項目,合共提供逾2.15萬個單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
北部都會區覆蓋元朗區和北區,包括天水圍、元朗、粉嶺及上水等新市鎮,以及多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相鄰地區,總面積約為香港的三分之一,將發展為一個最終能容納約250萬居住人口及提供約65萬個工作職位的都會區。何永賢預計,北部都會區將承擔香港三至四成的公營房屋單位建設量,涵蓋出租公屋及資助出售房屋,未來5年將提供逾6.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每一個項目都會花心思規劃及籌備,希望入伙第一天便可向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配套,更好地服務居民。」
區內未來兩年提供逾2.15萬單位
北部都會區內多個公營房屋項目已逐漸成熟,房委會興建的清濤苑「綠表置居計劃」項目約800個單位更已於2024至2025年度落成。何永賢透露,根據最新預測,區內未來兩年將有多個公營房屋項目陸續落成,其中位於北區的彩石邨、古雋邨及鳳凰嶺邨分別提供約2,900個、5,000個及6,200個單位;位於元朗的朗天苑及錦上路項目,則分別提供約3,100個及4,400個單位。
現屆特區政府在推展新發展區時,會貫徹落實「基建先行」及「創造容量」的發展方針,例如在元朗南發展計劃中安排服務較後發展期數的道路工程先行在第一期工程進行,以盡早提升交通基建的容量,讓後續發展階段有條件加快完成。何永賢表示,為確保居民入住後生活便利,規劃初期已與多個部門合力統籌巴士站、學校、商場、街市等配套設施,務求居民在入住首日起即可享有出行購物配套等基本生活所需。
如何提升居住質素亦是特區政府的工作目標之一,房屋局及房委會於去年推出以居民為本的「幸福設計」指引,作為日後新建公營房屋及現有屋邨翻新的參考和設計依據。何永賢表示,北部都會區內的公營房屋項目會遵循「幸福設計」指引,做好居住環境的通風、日照、綠化及噪音管理等,包括設置隔音窗與露台,提升居民生活質素。
她以去年起入伙的屯門業旺邨為例指出,因應該邨毗鄰屯門河單車徑,設計時特別着重推動活力健康文化及加強城市連結,「例如優化單車停泊設施,邀請藝術家創作單車主題壁畫並連結現有單車徑,鼓勵居民使用單車短途出行等。」邨內亦設有多元化康體共樂空間、長幼共融的綠化空間等;住宅地下大堂及升降機內亦設座椅,體現了「樂齡安居」等幸福概念。
引進推廣國家技術 港大有裨益
特區政府近年致力提速、提量、提質、提效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何永賢指出,香港既是國家創新建造技術產業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形容「組裝合成」建築法是革命性的建築思維突破,「香港有很多出色的創科機構和人才,特區政府必須緊跟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兩地科研創新提供技術應用展示平台,助力相關產業『走出去』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而中東充滿機遇,她舉例指當地氣候較極端,要麼太曬,要麼太冷,如工序全在地盤現場施工,工人會很辛苦;如將之移至工廠環境,有空調又不用曬,做好才到地盤組裝,效益巨大。
她強調,多好的創新科研結晶都要經過地盤實戰,才能有回饋優化設計,「例如發現高低不平的地盤環境不利機械人移送到施工位置,那麼在設計時加個吊鈎,就能方便透過吊機拉動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