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黃安琪)香港理工大學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及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昨日在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活動上分享指,其團隊正專注於探索大模型技術在高精尖醫療領域的應用,特別聚焦於腫瘤領域。她指,由於醫療數據受隱私保護等限制無法上雲端,遂致力解決大模型落地的「最後一公里」問題,而香港擁有極高的人才密度以及國際化程度,團隊冀借助數碼港的算力,在香港實現世界領先的技術。
去中心化範式助保護隱私
楊紅霞表示,傳統中心化模式需要將所有數據與GPU資源集中處理,而團隊採用去中心化或協作式的範式,降低對GPU資源的需求。在面對數據隱私與去中心化的問題時,楊紅霞說,傳統的中心化模式需要將數據集中到一個地方,這會引發數據隱私問題,合作機構通常不願將數據上傳。因此,團隊採用去中心化的範式,通過本地化部署與模型融合,降低算力需求,提升效率,並保護數據隱私。
楊紅霞昨亦介紹她帶領研發的「增強邊緣基礎模型以實現高級推理」及「基於多模態大語言模型的肝細胞癌精準治療」項目。針對人工智能算力,楊指出,GPU算力是非常重要的,團隊希望借助數碼港的算力,讓香港也有世界領先的技術。
楊紅霞闡述選擇在香港開展項目的原因,首先,香港擁有極高的人才密度,是少數能在一座城市匯聚8所優秀大學的地方。其次,香港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能夠幫助大模型面向國際,面向全球。
與多家醫院展開合作測試
在項目的商業化進展方面,她提到,項目已經獲得了盈利,並且吸引了投資,與合作夥伴共同創建實驗室。然而,她強調,商業化並非當前的緊迫問題,而學校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沉下心」,專注於解決具有超級技術壁壘的問題。目前,團隊已與內地和香港的多家醫院展開合作或初步測試,旨在提高腫瘤判斷的準確率及實現腫瘤放射的不同能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