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2024年野生動物保護(修訂)條例》(簡稱「修訂條例」)於去年8月1日生效,將禁止餵飼野生動物的規定擴展至涵蓋野鴿。修訂條例生效近一年,特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表示,今年首季全港野鴿聚集統計點的野鴿數量,較去年第四季下降逾一成,人為食物供應亦減少,反映有關規定開始發揮作用。署方未來會研究利用科技協助野鴿管理及相關執法,包括於今年第三季起首階段試驗設置流動閉路電視系統,以及初步試驗以人工智能機械人進行巡邏,以達到阻嚇作用。
發131非法投餵野鴿罰款單
漁護署高級獸醫師(動物衞生)何漢邦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野鴿聚集造成滋擾,如在馬路聚集、在民居外牆築巢,會引發交通隱患和環境衞生等問題,而野鴿聚集市區主要為覓食,只要停止餵飼就會離開,是次修例乃從源頭改善野鴿聚集問題。修訂條例去年8月生效初期,非法投餵野鴿投訴上升,後漸趨平穩,或與市民舉報增加有關。
他介紹,漁護署與食物環境衞生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成立了跨部門執法小組,以「風險為本」模式執法,根據舉報和情報進行巡查,必要時聯合執法。截至今年4月,共就非法餵飼野生動物發出261張定額罰款通知書,其中131張針對非法投餵野鴿;傳票檢控個案有9宗,其中野鴿佔4宗,有1宗經法庭審議後罰款1萬港元,其他個案仍排期審理中。
漁護署委託了顧問恒常對全港18區約140個統計點合共822個具體地點開展調查,結果顯示去年第四季全港野鴿聚集點的野鴿數量約13,520隻,今年首季下降了10.6%至約12,090隻,人為餵飼食物殘渣的統計點降至30個,下降近20%,印證野鴿聚集與食物供應的關聯性。
市區野鴿回歸自然覓食模式
另外,去年第四季數據顯示油尖旺區、觀塘區、中西區等野鴿數量較多,今年首季顯示多數地區野鴿數量減少,但油尖旺區仍需重點關注,會持續進行數量調查分析,希望顧問探究原因。
對有人擔心不投餵野鴿會導致牠們死亡或影響生態,何漢邦表示,調查在市區進行,野鴿數量下降,只意味着牠們回到自然區域如郊野公園或自然環境,回歸自然覓食模式,不再聚集在市區,不代表死亡及引發生態問題。
他認為,相較亂扔垃圾定額罰款3,000元,非法餵飼野生動物罰款5,000元已屬較高,但仍有案例是屢罰不改,故會針對重犯及嚴重罪行以傳票形式提出檢控,向法庭陳述案情嚴重性,而透過法庭審判,最高可罰款10萬及監禁1年。
何漢邦預期市區聚集的野鴿數量及滋擾問題會持續改善,會恒常化調查全港野鴿數量,密切監察相關措施對改善野鴿滋擾成效,適時調整相關管理措施。
今年第三季開展、監測非法投餵活動的流動閉路電視系統試點,考慮的試點包括港鐵站、私人屋苑公共場所和停車場等,但需管理單位同意,閉路電視系統預計每年開支約70萬至80萬元,視乎地點和數量。至於初步試驗的人工智能巡邏機器人,其鏡頭可識別野鴿聚集和人為投餵行為,從而收集情報或即時發出警示,倘成效良好將擴大應用,預計每個地點花費約2萬至3萬元,視乎應用範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