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 資料圖片
●全球首艘常規動力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資料圖片
●山東艦、遼寧艦雙航母編隊練兵。 資料圖片

多艘萬噸大驅服役 「三航母時代」將至

從2017年遼寧艦訪問香港,到2025年山東艦首蒞香江,礪劍八載,向海圖強。八年間,以海軍為代表的中國軍事力量從曾經「跟跑」發展到如今的「領跑」,從過往的「區域防禦」成長成現在的「全域懾戰」。伴隨福建艦電磁彈射劃破技術壟斷,首艘076型兩棲攻擊艦成功下水,8艘055型萬噸大驅列陣遠洋,三航母時代已然奠定了中國「藍水海軍」的新坐標。中國正以全體系作戰能力的躍升,鑄就不稱霸、不擴張的大國崛起和平盾章。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2017年至2020年間,中國軍事力量正處於戰略轉型與基礎夯實期。伴隨遼寧艦完成實戰化訓練以及山東艦服役,中國首次實現雙航母布局。2017年6月,集成112單元垂發系統的055型萬噸大驅首艦南昌艦下水,標誌中國從此躋身全球驅逐艦第一梯隊。

立體登陸能力覆蓋南海島礁

短短兩年後,可搭載30架直升機的075型兩棲攻擊艦首艦海南艦下水,立體登陸能力覆蓋南海島礁,使中國海軍兩棲戰力實現躍升。在後勤保障方面,作為航母編隊遠洋體系的重要一環,排水量近5萬噸級的901型綜合補給艦服役,則讓支撐航母編隊72小時不間斷補給變為現實。

2021年至2023年,是中國海軍實現「深藍化」突破,裝備加速迭代並向遠洋拓展的關鍵期。作為全球首艘常規動力電磁彈射航母的福建艦下水,為中國海空力量帶來革命性突破。在電磁彈射技術的加持下,艦載機出動效率提升30%以上,為殲-35隱形艦載機、空警-600預警機更好發揮作戰效能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此期間,海軍首批次共8艘055型萬噸大驅全部服役,加之在役的30餘艘052D型導彈驅逐艦,海軍盾艦總噸位達到百萬噸級規模,正式確立了亞太最大驅逐艦群的戰略地位。

近兩年,「體系融合」與「全球存在」成為中國軍事力量崛起的顯著特徵。以076型兩棲攻擊艦下水為序,搭載固定翼無人機及電磁彈射的四川艦,通過「超地平線登陸」再度重構兩棲作戰規則。

雙航母刺穿所謂「第二島鏈」

不久前,山東艦、遼寧艦雙航母編隊練兵西太,刺穿所謂「第二島鏈」,彰顯出中國海軍遠洋持續部署與後勤保障能力、多兵種體系化聯合作戰能力、戰略機動與戰場控制能力的巨大躍升。

如今,第二批次055A型萬噸大驅正在加緊施工,先期兩艘有望與福建艦同在年內服役。與此同時,網傳首艘國產核動力航母也已初露端倪。

從殲-36、殲-50兩款第六代原型機試飛,到反衛星太空戰備與網絡攻防,再到信息支援部隊整合太空、網絡、電子戰力量的全域聯合作戰體系,中國軍力正以「科技自立+體系創新」雙引擎,重塑亞太安全格局,展示出遠航深藍的「中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