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碳科技參加越南國際智慧城市與資訊科技展覽會。
●藻碳科技與芬蘭公司簽署合作協議。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本港創科生態圈漸見完善,由香港城市大學傳染病及公共衞生學系博士生吳佰謙、張恩柱和研究助理陳君瑋於2022年共同創立、專注於藻類養殖固碳及副產品研發的藻碳科技,是其中一所受惠企業。吳佰謙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特區政府、大學及科研機構近年積極推出扶持政策,為香港初創發展注入動力,特別是支援他們面對資金壓力、產品落地等重大挑戰。他提到,公司早前有機會跟隨特區政府和香港科學園代表團赴中東考察,為其提供國際合作的「敲門磚」,以至開拓海外市場的機遇。

吳佰謙表示,香港初創企業數量持續增長,但普遍面臨資金流壓力,以生物科技領域為例,需要面對人力、場地及研發開支,但產品到市場推廣周期較長,且產業鏈亦為新技術尋找應用場景的挑戰,成本與收入存在時間差。他分享說,在近年的科創氛圍下,特區政府和不同機構推出的比賽和資助計劃,為初創公司提供包括場地、資金和業界網絡等多方面支援,有效延長了初創企業的生命周期,為技術完善和投資者洽談爭取寶貴時間,其公司曾獲香港科學園的孵化計劃支持,又得到城大及香港理工大學等的種子基金和天使基金資源,幫助度過了產品研發期。

人才方面,吳佰謙認為,本地科研人員能力優秀,但較高的薪金待遇亦對初創企業的初期資金流構成壓力,而特區政府的「研究人才庫」計劃,對其公司帶來很大的助益,不過在操作上,每家公司僅限向獲計劃資助4位人才,且需在發薪6個月後才能獲補貼,所以初創必須謹慎規劃資金流。

研微藻反應器 初創步步難

經過近兩年研發,藻碳科技於去年正式推出其「微藻反應器」核心產品,希望助力實現減碳目標。不過吳佰謙直言,因市場需求與實驗室成果往往存在落差,產品要有效落地,需要根據客戶反饋反覆調整,過程不僅耗時,更需要與客戶建立穩固的信任關係。他慶幸在各方支持下,公司成功與多個機構達成合作,包括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在校園建設2.6米高的光合生物反應器、啟動香港都會大學的建設設施、於元朗新田設試驗場地,以及與芬蘭企業簽署合作備忘,將對方的可整合於建築通風系統的碳捕集技術,與自身的固碳技術相結合,共同降低商業建築的能耗及碳足跡。

冀互助與政策支持 促進行業協同效應

儘管初創企業存活率普遍偏低,但吳佰謙笑言,身邊認識的初創大多仍在堅持,彼此間更形成互助網絡,通過資源共享尋求協同效應。

最令吳佰謙難忘的,是去年藻碳科技作為香港代表企業之一參與中東考察團,並出席在沙特阿拉伯舉行的全球頂尖科技盛會LEAP 2024,「團隊中大部分初創公司都相對成熟,唯獨我們真的是初創中的初創,因此很感激特區政府願意帶我們這些小公司出外考察。」他認為有關機遇非常寶貴,「如單靠我們自己,一家尚在起步階段的初創公司,要隻身打入外地市場是非常困難的」,形容特區政府提供的支持,就像是一張「通行證」,為香港初創提供了國際合作的「敲門磚」,幫助他們緊貼全球突破性創新科技的發展步伐。他深信,只要持續優化資源配置與政策支持,香港創科企業必能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