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研究和工程成就之外,李焯芬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和洞悉人生哲理的智者。他幼承庭訓,少有讀書寫作之志。唐山大地震發生當年,正年富力強的他受邀回國做震害研究,第一次看到了斷壁殘垣生民同胞哀哭無措的慘狀,由此開啟對世界無常、人生苦痛的真相思索。他長期精研佛學,心有所動,利用頻密的航班往返間隙,於長空暗夜的盈盈射光之下,提筆寫作,「一趟航班有時可以寫幾篇」。他以對人心人世的深切同情、高度的佛學修為、雋永清新的文筆、平易樸實的哲理闡釋,為正處迷茫困頓中的眾生提供開解之道。
這些發表於香港報章的簡短專欄文字,已結集出版為《活在當下》《心無滯礙》《佛智今用》《走出困境》等20多部、百萬餘言著作,其中多本入選香港年度閱讀排行榜。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的特殊時期,李焯芬因此一度成為多家機構急切邀約的講者。以筆者之見,李焯芬的智慧人生小品寫作,或是華人世界中比肩星雲大師的後繼者。
這位如此有專業成就和社會影響力的學者,在現實生活中卻是一位休休有容的溫厚長者。《論語》子路篇中有「剛毅木訥近仁」的描述,正是李焯芬教授本人的寫照。他當然不是真的木訥,這位走遍千山萬水的學者,有點像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中「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郭靖,上帝造世上千萬人,他只是基於樸實天性和長期的理性訓練,行事為人,言語力求精確嚴謹而已。他待人接物全出自傳統老派士人的忠厚誠懇,受訪當天,他剛從美國飛回不久,正是美東時間深夜,本該倒時差休息。這是他考慮記者發稿時效臨時決定的善意之舉。對首次來訪者,他在簡訊中不厭其煩寫上準確地址。採訪休息間隙,老先生拄杖外行,誰也沒想到過了一會他悄然端着茶盤現身,親自給大家端茶倒水。
一個呈現如此溫暖人格、對社會有卓越貢獻的知名人士,其人生歷程與成就,乃各種因素交相激盪的結果。
少年時期受魯迅、巴金等名家作品影響,特別是葉聖陶長篇小說《倪煥之》對中國鄉村和知識分子生存狀況的描述,引發了他對中國農村受水患影響造成發展困境的悲憫深思;又感佩於史懷哲醫生一生服務非洲異域的義行愛心,激發了他長大後以水利服務中國民眾的悲願,「從那時起,我的夙願就是改善國家的水利建設」。這也是他在港大入讀土木工程系的原因,「當時沒有水利系,只有土木系能提供水利方面的課程」。到加拿大讀博士,該國水電工程發達是一個契機。他的人生當然幸運,有時代機緣,亦有性格因素:他的為人友善與胸襟開闊,濃厚的中華文化情節,熱心接待來訪中國學者,是他一生結善緣、遇良人、結菩提果的主因。
他對人與社會的關心是發自肺腑的,1960年代他還在青年時期即投身公共服務,參加當時的大專社會服務隊,以業餘時間辛勤地在新界邊遠地區修橋鋪路,他與妻子李美賢就相識於這段歲月。1970年代在多倫多創辦周末華文學校,義務服務當地華人子弟,還創辦華人安老院,種種事功,都是他實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理想精神的真實體現。也是他回到香港後,亦始終致力於傳播中華文化、推廣敦煌學術、參與多種社會慈善組織、僕僕於內地公益事業的根本原因。
「少欲好學,不惑於利;仁而不犯,世上所稱。」以悲智雙運恭行菩薩道,院士李焯芬庶幾近矣。立德立功立言,受篇幅所限,是以本版文章只呈現他對人生最重要事功——中國內地水利工程建設的觀察和思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