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典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重大議題。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香港在構建統一大市場、發展海洋經濟的過程中,如何以「一國兩制」為依託,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將內聯外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是香港亟需思考和行動的重要課題。

發揮內聯外通優勢 助建統一大市場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其核心在於打破市場壁壘、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經濟效率。會議提出的「五統一、一開放」要求,即統一市場基礎制度、基礎設施、政府行為尺度、市場監管執法、要素資源市場,並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為市場公平競爭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對於香港而言,這一戰略既是挑戰,更是機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樞紐,香港長期扮演着連接內地與全球市場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在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背景下,香港的獨特優勢可進一步轉化為助力國家內外循環暢通的重要力量。

首先,香港的專業服務優勢與國際經驗為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從法治環境到金融體系,從知識產權保護到跨境貿易規則,香港長期積累的制度化、市場化經驗,搭建了內地企業「走出去」與國際市場「引進來」的重要橋樑。例如,在規範政府採購和招標投標、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等領域,香港應充分發揮其在規則銜接和標準對接中的「黏合劑」作用;同時,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平台,香港通過深化跨境金融合作,助力內地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升資源全球配置效率。

其次,香港的創新基因與國際化視野可為統一大市場注入新動能。當前,國家正着力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培育新質生產力。香港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和人才儲備,其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綠色能源等領域的創新成果,可與內地產業鏈深度融合,形成「研發+製造+市場」的協同效應。例如,港深河套地區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是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探索跨境創新機制的重要試驗田。通過深化與內地的產學研合作,香港不僅能為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技術支撐,也能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中實現自身產業升級。

與此同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會議強調,推動海洋經濟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高效協同、產業更新、人海和諧和合作共贏,並提出發展海上風電、現代化遠洋捕撈、海洋生物醫藥、海運業等具體方向。

為發展海洋經濟提供經驗

作為「向海而生」的國際大都會,香港與海洋經濟有着天然的聯繫。從維多利亞港的航運樞紐地位,到海洋旅遊、海洋金融等領域的成熟產業,香港在海洋經濟領域的積累為國家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海洋科技創新領域,香港具有國際化科研資源的獨特優勢。例如,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在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技術等領域已取得多項突破,未來可通過共建海洋科技創新平台,與內地科研機構形成合力,攻克海洋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等關鍵技術難題。同時,香港可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發展海洋金融科技,推動涉海保險、船舶融資等高附加值服務業,為國家海洋經濟提供金融服務支持。

在海洋產業協同方面,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形成天然互補。香港憑借成熟的海洋金融、航運服務和國際網絡優勢,可為區域內城市提供高端融資、保險和貿易支持,而深圳、廣州等城市則在海洋裝備製造、水產加工和物流樞紐建設中發揮產業基礎優勢。例如,在海上風電發展中,香港的綠色金融平台能高效調配資金,支持大灣區城市的風機製造與安裝;在現代化遠洋捕撈領域,香港的冷鏈物流和貿易渠道可對接內地漁港的捕撈能力,實現資源共享和產業鏈優化升級。這種互補格局不僅可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轉化,還能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助力國家建設海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