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一條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二澳附近被發現頸部遭繩索所纏。(海洋公園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科學團隊與漁護署組成「海洋生物擱淺行動組」,去年於香港水域處理共41宗鯨豚擱淺個案,當中30宗為江豚、4宗為中華白海豚、7宗為其他品種的鯨豚。當中14宗個案與人類活動有關,當中有6宗鯨豚的死因疑乃人為因素所致,包括去年7月在貝澳發現一對海豚母子屍體,母豚身上有重擊造成的瘀傷和血腫跡象,推斷為遭船隻撞擊所致;另同年5月一條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二澳附近發現頸部遭繩索所纏繞,在持續觀下已回恢正常活動。保育基金呼籲,巿民以行動守護鯨豚及其他海洋生物在香港的棲息環境,包括不要在海上或泳灘亂拋垃圾,保護鯨豚的棲息地和海洋生態及漁民應妥善處理需要丟棄的漁具或漁網,避免意外流進海洋;市民如有發現可將其放置到附近垃圾桶;如發現活體擱淺鯨豚或鯨豚屍體,應儘快致電1823通知漁護署。

去年12月10日,水警於二澳水域發現一條雌性的成年中華白海豚屍體,隨後交由行動組進行解剖,結果顯示,屍體表面並無傷痕,消化道内仍有大量食物,顯示其生前進食和健康狀態良好。從其子宮及卵巢的狀況推斷,海豚近期曾經生育。解剖亦發現其肺部有多處出血、氣管有紅色液體,推測為死後海水灌入及肺部出血累積,但支氣管及細支氣管未見異常,無明顯溺水跡象。獸醫鑒定其死亡屬應激或休克所致,但解剖結果不足以對其死因作出結論。(海洋公園供圖)

行動組自2006年組成,在過去19年,共處理超過650宗鯨豚擱淺個案,每年約有20至50宗。根據保育基金多年來彙整及分析的資料顯示,大部分擱淺鯨豚在發現時已嚴重腐爛,難以確定死因。

去年5月,一條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二澳附近被發現頸部遭繩索所纏。從那時開始,行動組一直定期監察及評估其情況。根據觀察,目前該海豚活動正常。行動組會持續留意有關情況,以制訂相應的行動。另外,同年7月3日,行動組於大嶼山貝澳發現2具中華白海豚屍體,其中一條為成年母豚,另一條為初生海豚。兩具屍體均已嚴重腐爛,難以判定死因。解剖結果顯示,母豚身上有重擊造成的瘀傷和血腫跡象,推斷為遭船隻撞擊所致。

行動組自2006年組成,在過去19年,共處理超過650宗鯨豚擱淺個案,每年約有20至50宗。根據保育基金多年來彙整及分析的資料顯示,大部分擱淺鯨豚在發現時已嚴重腐爛,難以確定死因。(海洋公園供圖)

另於大嶼山石仔埗附近發現一條雄性的成年朗文氏啄鯨,行動組曾努力嘗試穩定及浮起牠的身體,並給予支援性的治療,以減輕其應激反應,但鯨魚最終因虛弱而在診斷過程中死亡。初步解剖發現,鯨魚的消化系統內有一個帆布袋,其死因仍有待進一步調查。

鯨豚在維持海洋生態的健康及平衡扮演關鍵角色。惟現今的化學物品、污水、塑膠垃圾及廢棄漁網漁具等會造成海洋污染,嚴重影響鯨豚的生理功能及健康。此外,船隻航行所造成的海底噪音污染,亦會窒礙鯨豚的溝通和導航能力,令牠們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受到影響。

為減低海洋動物被纏繞或受塑膠污染的影響,保育基金定期在港舉辦清潔海岸活動,清除被沖到岸上或被丟棄的漁具(俗稱鬼網)、膠樽及其他垃圾。去年,保育基金團隊聯同義工共收集了超過2噸鬼網及其他海洋垃圾。

保育基金呼籲巿民大眾以行動守護鯨豚及其他海洋生物在香港的棲息環境,尤其是市民在參與觀豚活動時,應避免觸摸、餵飼或傷害牠們,亦可提醒船隻的駕駛者要以緩慢而穩定的速度航行,並與海豚保持至少100米距離。市民在出海觀豚前,應先參閱漁護署的「觀豚活動守則」。

行動組收到鯨豚擱淺報告時,便會派出行動組第一時間到現場處理。海洋公園的獸醫、動物護理團隊和研究專家亦為行動組提供技術支援,包括跟進鯨豚死因的調查工作、採集寶貴的科學數據及更新「香港海洋生物擱淺資料庫」。(海洋公園供圖)

市民如發現活體擱淺鯨豚或鯨豚屍體,應儘快致電1823通知漁護署,並提供相關資訊。如遇到活體擱淺,行動組會聯同相關部門及專家研究營救方案。如鯨豚已經死亡,團隊會根據屍體的狀況,即場或在「香港海洋生物救護及教育中心」進行解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