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創科發展,在眾多領域均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孫東分享道,香港在《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升上世界前三;《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科技集群中,「深圳—香港—廣州」集群連續五年蟬聯全球第二位;《2024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中,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七位,其中科技部分排名第三。
本地研究發展總開支逾330億元
孫東引述最新統計指,2023年本地研究及發展總開支逾330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的1.1%。創科及工業局聯同統計處擬定香港「製造及新型工業產業」的經濟活動涵蓋範圍及表現,香港於2023年的增加價值為768億元,較前一年上升7.6%,約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6%,「指數能客觀準確地衡量香港在先進製造、新型工業的發展,我相信這數字將逐年上升。」
孫東又提到,該局在過去三年間,主導支援了超過20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來港發展或擴大業務,「例如寧德時代的研發中心去年正式運營,聘用了數百人,今年成功上市,未來計劃在港作進一步實體業務的發展。2022年時,華為的研發中心約500人,去年擴增到700人,今年計劃要達到1,000人,未來數年要達到接近5,000人。」還有優必選科技、地平線機器人、黑芝麻智能、晶泰科技等一系列科企先後在港上市,「現在來香港排隊上市的企業,很多都是創科企業,他們對香港創科發展充滿信心。」
初創企達4700間創新高 疫情前4倍
此外,香港初創企業去年上升一成多至4,700間,創歷史新高,數量是疫情前的4倍,「我們推出的一些政策,包括今年推出的創科創投基金改進版,及今年即將實行的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就是引進海內外優秀創科產業的服務機構,來幫助創科企業發展。」孫東表示,香港新型工業化發展,很大的一部分是寄望初創企業的發展,而現時以香港作為主要營運地的獨角獸公司,共有20間。
談到創科旗艦項目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孫東指目前平台有30個研發中心,已進行超過500個研發項目,發表超過3,300篇高水平論文,培養了超過1,200名博士研究生,申請或已批准的專利超過1,200項,孵化了100多家公司。
其中,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成立不足兩年,已研發了自主、自產的大語言基礎模型;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更在籌備參與嫦娥八號登月任務。
在創科人才方面,截至去年,香港有約5.5萬名前線科研人才,希望未來可盡快達到10萬人。孫東引用香港文匯報今年5月的頭版報道,「這個訊息正是從報道看到的,在其他職位空缺減少的情況下,我們創科的職位不降反升,當時報道說增加約10%,我相信最近一個多月又有新的職位出來,相信會比這個數字更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