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跟朋友聊天,從香港文化博物館聊到「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那是一套製於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瓷杯,杯身繪上十二月時花,並賦有詩句,指代十二花神。這十二時花分別是: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月季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蘭花、十一月水仙和十二月蠟梅。
十二時花喻十二美女
花朵芳香雅致,總是受百姓喜愛。像《楚辭》之中,便有香草喻美人的說法。所謂香草,即是秋蘭、芙蓉等草木植物,所以《離騷》有「紉秋蘭以為佩」「集芙蓉以為裳」等詩句。所以,國人以十二時花指代十二美女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十二時花不是固定的,不過,這由十二美女化成的十二花神卻頗為固定。她們大多是:正月宓妃、二月楊貴妃、三月息夫人、四月麗娟、五月衛子夫、六月西施、七月蘇小小、八月徐賢妃、九月左貴嬪、十月花蕊夫人、十一月王昭君、十二月壽陽公主。
這些花神或是真有其人,或是傳說美化,無論事實如何,都無阻人們對她們的崇敬。
正因花廣受百姓喜愛,花神自然也有專屬的節日。除了傳說中的十二花神,還有一位百花仙子,是眾花神之首,掌管人間百花。相傳,農曆二月十二日正是這位百花仙子的生辰,所以這天就成為花神節,也叫花朝節。
(筆者按:花朝節的日期有兩種說法,一為二月十二日,一為二月十五日。前者為南方的習俗,後者為北方的習俗。究其原因,大抵是因為南北氣候不同,花期也不同,故有此分別。)
百花仙子掌管人間生育
花神節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多情好文的梁元帝蕭繹曾有詩云:「昆明夜月光如練,上林朝花色如霰。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不相見。」在農曆二月十二的月夜(一說二月十五日),皇宮禁苑的昆明池、上林苑有如白練的「月光」、如寒霰的「花色」。百花朝見月夜,人們不禁春心繚亂,思念着心底處的那人。大抵是兩情相悅之故,於是,百花仙子又被賦予另一份權力——掌管人間生育。
花神節源於何時,今日已無從稽考,但是可以肯定宋代以來,花朝節便是文人雅士的重要節日。在這一天,文士會結伴郊遊,賞花賦詩,而女士自然也不甘落於人後。
明代花朝節成為「公眾假期」
後來到了明代,花朝節甚至成為了「公眾假期」。根據《大明會典》記載:「每年假日⋯⋯正旦初一日至二十日。花朝一日。清明一日。端午前後通三日。七夕一日。中秋一日⋯⋯」「花朝」與「清明」「端午」等大節同為法定假期,可見其重要性。
其時各地都有花神廟,在花朝節當天,除了才子佳人外,連花農、花匠都前來祭祀。「城中婦女剪綵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明馬中錫:《宣府志》)女士也會把彩綢綁在花枝上,目的是為百花祝壽,也為親朋好友祈禱安康。於是,「遊園賞紅」便成為花朝節重要民俗活動之一。
●葉德平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