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提出「香港無處不旅遊」理念,新界地區憑藉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與自然生態資源,正迎來文旅融合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積極發揮港區政協委員「雙重積極作用」,深度踐行國家戰略部署,積極配合特區政府「雙城三圈」戰略,致力推動新界未來達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他提倡,要透過政策鬆綁、優化審批機制,讓新界發展精準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求。
在談及如何利用香港豐富的海岸線資源時,劉業強提出了多項政策建議。他表示,應推動大灣區遊艇產業升級和「水上交通網」一體化,促成三地遊艇在大灣區海域自由往來,加快發展沿海村落和外島旅遊。同時,他建議推出新一輪「改善碼頭計劃」及增設「興建碼頭計劃」,提升碼頭承載力和配套設施,並在具有旅遊潛力的島嶼興建碼頭。「截至2024年10月,全港共有超過12,000艘第四類船隻(即遊樂船隻),但遊艇泊位僅有約4,300個。」劉業強期望政府充分善用臨海優勢,加快統整本港各個海濱用地,發展遊艇及水上活動中心,吸引高消費旅客群到訪。劉業強指出,新界擁有大部分的海岸線,擁有豐厚的抗戰遺址、地質奇觀等資源,若能將夏寶龍主任的指示轉化為實操路徑,將為全球旅遊業轉型提供「中國方案」的香港實踐。
從印洲塘日出到無人機觀光
獻策新界旅遊升級路徑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優先開發新界最具潛力的旅遊項目?劉業強提出:「新界擁有豐富傳統文化資源,過往旅遊發展多聚焦公園及康樂設施,現應向系統化、雙創型方向轉型。新界的抗日游擊隊據點,例如西貢深涌村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交通總站舊址等紅色遺址,以及赤洲發現的恐龍化石,均具開發潛力。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為旅遊融合提供契機,特區政府可借鑒深圳創科發展經驗,構建跨域旅遊圈。」
他建議重點發展三大旅遊帶:其一為東北沿岸及大嶼山區域,該區擁有優質海濱資源及傳統村落,其中近沙頭角的印洲塘更是觀賞日出的絕佳地點——當晨曦初現,太陽彷彿從海平面緩緩升起,磅礴日景無須遠赴異國即可盡收眼底,可發展遊艇旅遊及無人機觀光項目;其二為沙田至沙頭角發展文化走廊,發揮地理優勢;其三為新界東平洲至塔門島一帶,該區域擁有獨特地質景觀及未開發海灣,可建設度假酒店及主題博物館。
具體措施包括活化傳統節慶活動,如新界鄉村五年、十年一屆的大型醮會慶典,這些已被列入非遺名錄的文化資產;完善基建配套,在梅窩至長沙、大澳沿線建設觀光步道及無人機接駁系統;開發特色旅遊產品,如赤洲恐龍化石主題公園、東江供水工程紀念館等;優化水域資源利用,將現有碼頭改建為遊艇停泊區,借鑒內地經驗發展水上觀光航線。
劉業強進一步闡述,強調可以積極探索以低空經濟發展旅遊。他建議以大嶼山大澳及北區沙頭角區作為無人駕駛飛機的觀光試點,分階段推出本地低空觀光旅遊路線,並盡快研究無人駕駛飛機載人的相關法例及保險等配套,期望在兩年內起步,落實發展低空旅遊產業。
擘畫北都文旅地帶 迎合青年市場
在區域協同層面,劉業強將視野投向北都發展。隨着港珠澳大橋、蓮塘口岸、深中通道相繼開通,香港與內地的聯繫較從前緊密,北都是香港未來連接內地以及香港經濟再起飛的重要區域,因此,兩地的人才、資金、物流都要做得更好。而北都除了是新田科技城、物流區域重鎮、大學城等硬件的落戶地之外,劉業強還提倡北都應該加入文旅產業。新界北新市镇及馬草壟一帶,面積達1,500公頃,全屬鄉郊地區,兼有山丘及平地,可發展文旅產業。區內山丘包括上水的華山、杉山、松山,近羅湖的大石磨山,近落馬州的蛇嶺等。他提出,政府可整合部分行山徑發展山系旅遊,並在北都興建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抗戰博物館、展示國家發展及成就的專館,構建成為具規模的國情教育基地。
劉業強還指出,優化魚排運作亦能夠助力本地旅遊業和漁業升級轉型。截至2024年12月,本港共有28個魚類養殖區,但魚排休閒垂釣業務的發展仍受到限制。他促請政府盡快檢討「魚排休閒垂釣同意書」和「魚排垂釣守則」,拆牆鬆綁,容許已申領同意書的漁戶在魚排提供簡單煮食和其他水上活動,促進「一船多用」,將農業漁排改造為體驗式餐飲場所,實現產業融合發展。針對青年旅遊市場,可結合小紅書等社交平台推廣,發展音樂營地、精品民宿等業態。
河源經驗啟新界 情理法共融實踐
作為鄉議局主席,劉業強積極通過社區實踐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在推動新界發展與維護鄉民權益之間,他強調要平衡政策剛性與執行彈性。他提到,新界發展少不免會遇到收地、搬村、重置等問題,但新界人向來識大體、重大局。鄉議局作為政府的法定諮詢機構,有責任協調政府與鄉民之間的矛盾,解決問題方法離不開情、理、法兼備。
新界有七百多條鄉村,有不少年輕人,新界鄉議局積極舉辦回歸升旗禮、新界文化節、鄉郊導賞、國情班等活動,讓年輕人認識中華文化、祖國發展和北都建設,從而讓他們參與新界未來發展。適逢今年是東江水供港六十周年,劉業強在四月時便帶領新界鄉議局舉辦「飲水思源河源交流團」,與一班鄉議局成員及青年,親身了解輸港東江水供水系統運作及水質。他認為,河源市對自然遺產的系統性保護與創新活化值得香港借鑒,新界地區未來也可借鑒河源模式,推動「保育+文旅」雙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