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鼎健 全國政協委員

由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布的《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顯示,香港全球競爭力排名再上升兩位至全球第三,繼2019年後首次重返三甲。在100分的總分中,香港獲得了99.2的高分,較往年提升7.7分,增幅位居全球前十經濟體之首。香港競爭力的顯著提升並非偶然,而是香港各界共同努力的成果。在筆者看來,香港特區政府的有效施政、法治環境的鞏固、香港工商界因應市場積極應變以及與國家發展戰略的深度融合,是其中最核心的因素。

首先,本屆特區政府推行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根據IMD報告,香港特區政府效率指標從全球第三躍升至全球第二,其中稅務政策和商業法規更是蟬聯全球第一。這反映了香港公務員團隊在特首李家超領導下,展現出卓越執行力與務實作風。

其次,香港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實施,為香港創造了穩定的發展環境,商界及周邊投資人士來港投資的意願自然會回復及持續上升。

再者,香港工商界充分發揮獅子山下精神,靈活應變、開拓進取、自強不息,助力維護了香港經濟發展的韌性。此外,香港與內地經濟的「同頻共振」效應日益凸顯。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為香港提供了堅實後盾,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這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是其他國際金融中心難以複製的核心競爭力。

除了制度上的優勢,香港競爭力的回升也來自近年來在創新科技、人才培養等領域的戰略布局,形成了傳統優勢與新興動能並進的發展格局。特區政府在創科領域的戰略布局開始顯現成效,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作為「耐心資本」,已投資90餘家科技企業,涵蓋硬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等領域;在產業布局上,香港聚焦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半導體與智能設備、先進材料以及新能源,設立了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並投入100億港元引導市場資金投入;在人才培養方面,特區政府推動從娃娃抓起的創科教育,組織科技園及數碼港旗下百餘家科企與中小學生互動交流,激發青少年對科技創新的興趣;在人才引進方面,香港實施優才計劃、高才通計劃等多元化人才政策,為不同背景的高端人才提供來港通道,吸引更多優質人才參與到香港的多元發展。

展望未來,筆者認為,香港需要在鞏固既有優勢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新興領域,深化區域合作,以實現競爭力的持續提升。例如,加強「從研發到製造」的全鏈條支持,重點發展第三代半導體、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推動設立國際機器人大會等高端交流平台;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探索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現科研設備、數據、人才的自由流動;主動拓展新興市場,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尤其是中東、東盟的金融合作,舉辦更多國際峰會,提升香港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等。

香港競爭力重返全球三甲,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生動體現。筆者堅信,只要繼續堅持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戰略定位,香港必將實現自身更大發展,為世界呈現一個更具活力、更富魅力、更有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