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香港經濟發展需開闢新賽道、培育新動能。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億利達工業發展集團主席劉紀明立足香港獨特優勢,聚焦航運、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提出一系列促進產業升級與區域協作的提案,旨在推動香港經濟結構多元化,強化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
促進香港船運業發展 打造綠色航運中心
香港是全球第四大船舶注冊處、全球第二大海事保賠保險中心、全球四大國際海事仲裁中心之一,船運業一直是其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航運業是貿易及物流業的重要支柱,推動香港成為全球海運界的區域運轉樞紐。然而,在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和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香港船運業面臨着一系列挑戰。
劉紀明建議,一是發展高增值海運業務,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聯動航運、貿易、金融資源,爭取國家將香港高增值海運業務納入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借助《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東風,吸引更多的船舶在香港注冊,提升香港作為船舶注冊地的國際地位;二是構建智慧港口系統,推動航運數字化轉型。將香港的智慧港口建設納入國家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積極應用「ShippingGPT」航運大模型,優化船舶管理、綠色減排及法律咨詢,構建實時貨物追蹤、電子文件存取與港口數據分析系統,提升運營效率;三是深化區域與國際協作。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航運統籌規劃,深化物流合作。強化香港在「一帶一路」中的樞紐功能,積極參與國際航運規則與標准制定,提升話語權。同時,香港需加強高端航運人才培養與引進,關注海運脫碳技術,發展綠色船舶融資與保險,打造綠色航運中心。
助力新能源產業進步 實現結構優化升級
在全球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的背景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成為各地關注的焦點。香港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不僅有助於實現本地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還能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劉紀明表示,近年來,香港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提升,內地品牌積極入駐。同時,稅收優惠延長,政府積極推動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的試驗,包括新能源巴士、電動貨車及電動旅游巴士等,並通過新能源運輸基金支持業界試驗不同種類的新能源商用運輸工具。
對於香港新能源汽車未來的發展,劉紀明提出,要加大稅收優惠,增加充電設施,降低用車成本。政府正大力推動充電配套擴展,目標是2027年中前將公共和私人充電停車位總數提升至約20萬個。同時,探索建設快速充電站、智能充電設施等,鼓勵商業場所等安裝充電設施。他還表示,香港應積極吸引內地及國際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港設立銷售門店、研發中心、生產基地等,如小鵬、廣汽埃安、比亞迪等內地車企紛紛在港布局,哪吒汽車還在港設立海外中心。同時,香港還可與金融機構合作,創新金融產品,提供政策指導、信貸政策、外匯管理等支持,助力車企出海。此外,香港可以定期舉辦國際性的新能源展覽會,邀請全球新能源企業、科研機構和投資者參與。通過展覽會,吸引國際投資者關注香港新能源市場,推動本地新能源項目的融資和發展。
劉紀明補充說道,香港新能源市場發展既有一定的基礎和機遇,也面臨諸多挑戰。通過上述的各項措施,有望進一步促進香港新能源市場的繁榮發展,實現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同時,也期待香港在新能源領域與內地及國際市場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全球新能源產業的進步。
發展河套合作區 加強深港合作
生物醫藥是河套合作區重點布局的戰略性產業,劉紀明表示,深圳園區已集聚國家藥監局大灣區分中心等國家級平台,香港園區憑借國際化臨床資源和人才儲備,具備成為國際醫藥研發樞紐的潛力。他提到,特區政府計劃在北部都會區建立第三個醫學院,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都有意參與建設,這將推動該地區生物科學研究的發展,而新醫學院將重點培養AI+醫學人才,河套合作區應充分利用這一協同效應,助力深港在生物醫藥領域取得突破。
然而,受政策限制和資金投入不足影響,深港兩地尚未形成高效的「研發-轉化-制造」協同鏈條,部分優質企業因政策、資金等原因外流其他地區。劉紀明建議,一是擴大政策開放與跨境合作。推動商務部、國家衞健委將河套納入生物技術開放試點,允許外企在嚴格監管下開展人體干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等研發。探索深港共建「跨境生物樣本庫」,實現臨床資源安全共享。聯合香港醫管局在河套地區設立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基地,採用國際標準,推動數據互認,縮短創新藥上市周期;二是優化資金支持與產業鏈協同。設立深港生物醫藥創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重點支持早期技術轉化項目。建立風險共擔機制,鼓勵提高對高風險創新的容忍度。深化「香港研發+深圳轉化」模式,在河套建設GMP中試平台,提供從實驗室到規模化生產的全鏈條服務,降低企業產業化成本;三是打造國際化人才與創新生態。充分發揮河套合作區優勢,針對海外歸國科學家推出專項扶持計劃。吸引跨國藥企在河套設立區域研發中心,推動深圳醫學科學院與香港高校合作,共建AI+醫學交叉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支持河套企業參與國際醫藥標準制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