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紫涵(右二)和同學們在地壇公園量度大樹樹圍。
●徐紫涵喜歡北京胡同裏的獨特文化。
●團員們在圓明園門前合影。
●周浩在北京大學門前留影。
●林蔚婷與同學們穿上古裝做「格格」。
●林蔚婷登上長城做「好漢」。

登上綿延萬里的長城,觸摸磚石上的印記,感受古人抵禦外敵、守護家國的堅毅;踏入圓明園遺址公園,站立在西洋樓景區大水法和遠瀛觀遺址前,彷彿聽到斷壁殘垣在講述書裏的歷史;追隨文學偶像作品裏的印記,走進地壇公園,漫步在北京胡同裏,感受最純正的「京味兒」文化,彷彿與偶像進行了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博物館裏飽含歷史印記的文物展品、朱紅宮門與灰磚古巷交織的北京街景、中軸線上鐘鼓樓的晨鐘暮鼓、太廟的肅穆廡殿……在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之際,參加「同心築夢·京港同行 」2025香港青年北京交流活動的百餘名港青走進北京,深度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靜 北京報道 圖:受訪者提供

徐紫涵:感受「京味兒」文化

「鐵生,在讀你文章三年後,終於來到了那個你每天都會來的那片荒園,紅牆、密林、日落、行人,在這個巨大的能量場內,感受你的車輪印。」保良局姚連生中學的徐紫涵是一個文學女青年,癡迷中國文學,這次北京之行,她特意跟隨偶像——中國著名作家史鐵生作品裏的印跡,走進地壇公園、北海公園和北京胡同兒,感受史鐵生筆下純正的「京味兒」文化。

地壇是史鐵生作品中最重要的地標之一。在《我與地壇》中,地壇是他的精神家園,地壇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成為他筆下抒發情感與思考的載體。這次到北京,徐紫涵特意來到地壇公園,看紅牆密林和公園裏遊玩的人。在史鐵生筆下的北海公園,雖未能看到秋菊盛開,徐紫涵還是買了一串茉莉花手鏈,在花香中看夏荷怒放,魚兒掠過。她告訴記者,彷彿在這些地方看到了史鐵生輪椅劃過的印痕,也彷彿與偶像進行了一場文學對話。

史鐵生在《故鄉的胡同》裏描繪了北京的小胡同,這些胡同密如羅網,構成了他的生命記憶,承載着他的童年時光、成長經歷及各種心緒。徐紫涵在某日交流團行程結束後,特意走進北海公園附近的雪池胡同,感受史鐵生筆下地道的胡同文化。

「窄窄的胡同,錯落的屋簷,還有別樣味道的豆汁兒,這些都是老北京文化的符號。」徐紫涵特別提到了豆汁兒,她笑着說,來北京旅遊的不信邪的遊客嘗嘗吧,來北京之前大家對它的味道眾說紛紜,有來過北京的香港同學說,豆汁兒喝起來就像體育課結束後同學回到課室散發的臭汗味。「我們一行人怕浪費,七八個人只買了一杯,一人一小口品嘗,我覺得更像放久了有點餿、發酸的綠豆湯味。」

「逛胡同兒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熱情的北京市民,或許熱情就是北京獨有的文化。」徐紫涵說,賣豆汁兒的大娘看到她們喝豆汁兒的樣子,不只示範喝下一大瓶豆汁兒,還切了好幾塊西瓜給同學們吃。「當時心裏被這種善意和熱情填得滿滿的。我想胡同兒文化就是街坊鄰居間密切的情意,這在冰冷的現代化樓房裏很少有。」

博物館裏觸摸鮮活的國家記憶

徐紫涵表示,在北京的交流活動中同學們還參觀了很多間博物館。在軍事博物館內,看到參加戰爭的戰機,其中也有中史書曾標註過的赫赫有名的「東方紅一號」等,伴隨講解員深度介紹,透過機身上磨損的劃痕,革命先輩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奮戰的身姿在眼前好像變成了實景。頓時,萬千情緒湧上心頭,那種不知從何談起的感覺,令她禁不住濕了眼眶。

「展館裏的每件展品,都不是書上寥寥幾筆能概括得全的歷史印跡。」徐紫涵說,此次北京交流之行,作為新一代香港青年,最深的感受就是中史課本上晦澀的文字和遙不可及的地點,都變成了腳下的波瀾壯闊、觸手可及的一磚一瓦和博物館內所陳列的瑰寶。她稱此行最大感受就是:香港新一代青年趕上了祖國騰飛的新時代。「我們擁有浩瀚疆土的國家定能大展宏圖。願在時代浪潮中,香港和祖國母親一起奔赴更光明的未來。」

周浩:在圓明園聽文物講故事

「其實,每次來北京,我都會到圓明園參觀,但每次來都有不一樣的收穫和感覺。」香港大學理學院大二學生周浩是此次香港青年北京交流團團長。他稱,以前每次來北京,都有很大收穫,這次也很願意分享自己的感悟給團員們,如果推薦一個北京的景點給同學,他最想推薦的就是圓明園。「在這裏,可以聽文物傾訴歷史,眼前的每一處斷壁殘垣都是我們課本上所學的歷史的見證,只有你親眼看到這些文物,才會真正了解那段曾經不堪和屈辱的歷史,也才會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珍惜現在的生活。」

在周浩看來,圓明園的歷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他說,在西洋樓遺址區,大水法、諧奇趣、遠瀛觀等建築雖然只剩下殘垣斷壁,但也能看出精美的雕刻、獨特的設計,能感受到當年皇家園林的奢華與精緻。「面對這些殘破的建築,彷彿在聽他們訴說和講述那段歷史,只有看到這些,同學們才能深刻感受到,軟弱必會受欺,才會知道我們國家今日之強大多麼來之不易。」

周浩說,只有走進圓明園,才會發現課本上的「火燒圓明園」不再像是讀歷史故事,看到這些石柱上的彈孔和痕跡,才會讓你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一個歷史的見證者。圓明園對港生而言,也不再只是北京的一處景點,一個地標,而是成為承載着中華民族歷史傷痕的印記。「站在這些歷史面前,我相信每一個中國人的愛國情感都會被激發,無論是來自內地、香港、澳門亦或台灣。」

冀搭建兩地溝通橋樑

周浩還在北京大學參加了一個暑期課程,他認為北京的高校也值得同學們去參觀,領略文化韻味。在北大,可以漫步在未名湖畔看博雅塔倒影,在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活化石」的北大紅樓了解革命先輩為祖國奮起的歷史和他們最動人的青春記憶,這些都會讓同學們看到更多香港所見不到的。

「交流活動期間,我經常聽團員議論,感到此行獲益良多。特別是對國家的歷史和文化都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彷彿那些課本裏的東西都活了起來。他們也常說,時間太短了,還有好多地方沒能成行。相信此行對很多同學而言,是打開了深入了解國家歷史的大門。」他續說,「生逢國家興盛的時代,我們這代青年既是見證者,更肩負使命。未來我將致力於搭建香港和內地青年交流的橋樑,在祖國講好香港故事,在香港傳遞中國聲音。以科技自立自強為志向,回港後把所學所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林蔚婷:在長城對話千年歷史

「中史課本上晦澀的文字和遙不可及的地點,都變成了最生動的存在。課本上的歷史就這樣『活』了起來。」來自香港樹仁大學的林蔚婷和同學們紛紛表示,短短十天行程對了解深厚的中華文化和雄渾壯闊的華夏文明來說遠遠不夠,但是此行如同拿到了一把打開國家歷史大門的鑰匙,原來我們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如此令人癡迷,未來一定要多到內地走走、看看,了解更多國情與歷史,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這次參訪行程我最感興趣和期待的就是登長城,登上八達嶺長城,俯瞰祖國的壯麗風景的那一刻,書上那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文字具象化了,雖然我是女兒身,但那一刻我彷彿就是像古人一樣保家衛國的好漢。」林蔚婷第一次到北京,也是第一次到長城,她告訴記者,觸摸到長城城磚的那一刻,彷彿與建造長城的古人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難以想像在沒有任何高科技設備的情況下,當年那些古人是如何將這些磚石背上這麼高的山,又是如何修砌成這偉岸的萬里長城。」林蔚婷說,此前只是通過書本了解到長城的歷史,這次站在長城之巔,彷彿才真正讀懂了古人為捍衛家園的堅毅與犧牲。「這不就是我們這一代需要傳承的最寶貴的愛國精神嗎?當然,我也為古人的智慧感到驕傲。而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的國家有這麼多高精尖的武器裝備,在世界都是領先水平,做中國人,真的是一件自豪的事。」

「此行我還在很多展館,看到很多受損的文物通過高科技手段得到修復,讓我們見證到了古代文物的魅力。這些充滿歷史感的作品與高科技的碰撞,讓我震驚的同時也對國家的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林蔚婷說。

穿格格古裝漫步紅牆下

在北京十餘天行程裏,林蔚婷與同學們爭分奪秒,不捨得浪費一刻空閒,只要有時間,她們就在北京的街巷裏citywalk,品嘗各種美食。在故宮的紅牆外,她還與同學們穿上了特色古裝,感受了做「格格」的一天。

「北京是千年古都,這裏的每一道紅色宮牆彷彿都在訴說着歷史。穿上古代服裝的時候,感覺我的氣質都不一樣了。這些古裝都很精美,也很漂亮。穿着這樣的服裝走在故宮外,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傳承。」林蔚婷說,雖然北京的夏天非常熱,但是同學們還都穿上了古裝,在故宮外拍攝了珍貴的照片,「這些照片拿回香港,一定有很多同學和朋友羨慕我們的。」

「這次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走進故宮參觀。」林蔚婷說,這次未能走進故宮親眼看看這座承載着深厚文化的宮殿有點可惜,不過也為自己留下更多期待。「這次北京交流活動,我見證到很多國家的歷史,對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有了更多了解的興趣。以後我一定還要再來北京,要走進故宮。」她告訴記者,祖國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印記,不只是北京,未來一定還有很多地方要走走,要領略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這次北京之行我有了深刻認識。」

「這次的考察之旅讓我認識到,國家的強大不僅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需要持續的科技創新。參觀不同的歷史文化景點,令我可以親身感受到國家的軟實力和硬實力,也豐富了我的視野。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香港同學來到內地交流,親身感受這片土地的活力與機遇。」林蔚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