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國家安全是社會應有之義,更是學校應盡之責。」蔡若蓮表示,香港是高度開放、多元的國際都市,各種意見、聲音乃至政治力量都可能在此出現,因此必須加強學校的國民教育及國家安全教育,讓學生明辨是非。事實上,教育局已更新中小學適用的《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明確要求學校以「大安全」視角全面理解國家安全,並以總動員方式將國安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各科課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緊密銜接。
蔡若蓮指出,國安教育不能靠單一學科來完成,而應像一幅宏觀地圖,讓各學科都找到與國家安全的結合點,例如小學人文科或高中公民科講授鴉片戰爭歷史,可延伸探討毒品對個人健康與國防安全的危害;資訊科技科則可結合網絡安全議題進行教學。
在課外活動管理方面,蔡若蓮提到,教育局現時提供的國安教育學習活動形式多元,除定期向學校發出指引外,更制訂涵蓋人事管理、採購程序、學生活動安排及參與外部活動等範疇的自我檢視清單,為學校在各項資源運用上提供明確規範。由於帶隊老師和學校肩負着對學生、家長、社會及國家安全的責任,而且學生需付出額外學習時間參與活動,因此校方必須嚴格把關。
參與校外活動 須判斷是否和課程相關
蔡若蓮重申,學校在組織學生參與校外活動前,必須全面掌握活動性質。對於外界質疑教育局提醒學生參加美國國慶活動可能涉及國家安全風險,她解釋指,當局未有干涉學校自主決定是否參與校外活動的權利,領事館性質有別於一般學術機構。她認為學術交流活動較易判斷其適切性,但對於非學術性質的校外活動,因主辦機構背景各異,學校更需審慎評估是否存在外部勢力滲透的潛在風險,而最終判斷的大原則是:活動是否與課程相關?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是什麽?學生能否真正理解活動內涵?這些評估要點均已明確列載於自我檢視清單,協助學校作出專業判斷。
談及何謂「軟對抗」,蔡若蓮表示在校園內並未發現特別多的「軟對抗」現象,相關情況更多出現在網絡世界,如早前內地交流團學生返港後出現腸胃炎徵狀,部分網媒上綱上線大肆炒作,甚至暗示所有內地交流活動存在安全隱患,意圖誤導家長阻止子女參加。
不過,其實由2023年開始,公民科內地考察已有13.5萬名學生、1.55萬名老師參與,高峰期每日有數千名學生赴內地交流,在龐大基數下,偶有學生腸胃不適很難避免。「整個交流計劃涵蓋28條路線,從廣州到寧夏,行程由兩日至七日不等,為何只片面強調單一負面情況?」
蔡若蓮認為,媒體報道應保持客觀,不應誤導讀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