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若蓮於訪問中提到,要讓香港教育保持國際競爭力,除了大學的科研和學術實力外,更需要做好本地人才培養,而數字教育正是其中一項關鍵。她形容,「數學作為『科學之母』,必須從小培養學生相關能力」,為此教育局去年成立數字教育推廣督導委員會,希望集中推動數字教育發展,重點涵蓋人工智能(AI)技術應用及數字教學創新,務求活用最新技術提升教學成效。
蔡若蓮表示,委員會今年5月參與了在武漢舉行的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探討與全球及國家數字教育發展接軌;而優質教育基金的5億元電子學習配套計劃亦已有超過20個項目獲批資助,約400所學校共超過3.1萬名學生受惠,相關成果亦將陸續推廣普及與全港學校分享。
至於今年首辦的「數字教育周」亦正開展中,當中的學與教博覽今日起舉行,重點展示AI教學應用,推動學校結合數字教育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及早掌握AI知識和技能。
而課程層面,小學科學科、初中科學科及高中資訊及通訊科技(ICT)等STEAM相關科目已作調整,蔡若蓮指,希望能藉此從小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激發創意與潛能。
她又透露,未來中學數學科亦將加強數學建模內容,主要是在現有課程框架增加AI學習元素,讓學生為AI時代作好準備,但不會進行大規模改革。
指教育系統應保持適當新陳代謝
教育局近期提出逐步提升官津中學「開班線」以回應家長選校需求,但面對學齡人口持續下降,外界關注會否加速學校整合。蔡若蓮回應指,教育政策必須以學生福祉為核心,強調有活力、有生命力的教育系統,應保持適當新陳代謝,不應剝奪其自然調節的機會,她認為從辦學角度,學校透過具特色教育爭取家長和學生認可才是正確發展方向,而非採取堅持平均主義的發展模式。
蔡若蓮重申,在學位供應過剩下,教育局一直通過數據分析及政策研究,檢視班級結構安排及支援措施,以確保政策推行能循序漸進,並且以「軟着陸」為目標減少對教育界的衝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