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站】這座1937年投入運行、伴隨通化88載的老站,迎來了最後一個客運清晨。網上圖片
●【新站】6月30日,由中鐵十四局承建的瀋白高鐵通化站開通運營。圖為旅客進出新通化站。新華社
●6月30日,旅客在新通化站拍照留念。新華社
●市民為通化老火車站的「末班車」告別送行。香港文匯報長春傳真
通化位置示意圖

6月的最後一天清晨,K7385次列車緩緩駛入吉林通化老火車站一號站台,隨着列車緩緩停靠,這座1937年投入運行,伴隨通化88載的老站,迎來了最後一個客運清晨。88年前,通化上空第一次響起了汽笛聲。在抗美援朝時期,它更成為聯通前線的鋼鐵運輸線。88年後,在一聲深沉汽笛中,客運員和乘客們送別這座老站,一座新的客運樞紐即將投入使用。●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冶、林凱 吉林報道

通化站曾被譽為「長白山下紅旗站」,榮獲鐵道部「全國客運部門十面紅旗」稱號。其地理位置特殊,是梅集線、渾白線、通灌線、四梅線、鴨大線、瀋吉線交匯處,可以說吉林省東南部地區的全部客運線都聚焦於此,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更成為通往前線的「生命通道」。

885鐵路職工自願赴朝參軍

1950年7月27日,通化站正式承擔抗美援朝軍事運輸重任。運輸量急劇上升,晝夜接發列車數量從之前的30多列增至80多列。全站上下以驚人的效率投入戰鬥,僅用三天時間便安全組織首批軍列54列,編組解體車皮3,390輛。後方支援同樣感人至深:每天有500多名休班職工自願出勤,600多名職工家屬自發參與洗衣、送水、做飯,軍民同心。

1951年3月31日,美軍出動40餘架次飛機炸毀鴨綠江鐵路大橋及多座浮橋。通化地區民眾組織搶修隊伍冒着風險作業。為維持運輸,搶修並增設了多種類型的浮橋,包括用於通行軍用卡車的鐵軌浮橋、隱蔽式浮橋以及簡易人行浮橋,有效保障了這條「生命線」的持續運轉。

據統計,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通化站辦理入境空車、重車、破損車51,782輛。通化鐵路分局職工先後有885名職工自願赴朝參軍,其中14名職工光榮犧牲,用鮮血和生命築成了「打不垮、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新老員工站好最後一班崗

站台上,氣氛莊重而不捨,即將退休的客運員魏秀春,身着整潔制服,目光深情地掃過熟悉的站台。「從燒煤取暖到全車空調,從大包小包擠上下車到如今的電子檢票……時代在變,我們服務旅客的初心從未改變。」魏秀春在老站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後一班崗。18歲入職、堅守崗位42年作為通化站42年變遷的「活字典」,他見證了這裏從平房到現代化候車樓的巨變,從笨重的鐵剪子檢票到便捷的電子刷臉閘機。「這裏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魏秀春說。

年輕的00後客運員高銘嬌,佩戴閃亮路徽,整理制服,精神抖擻。「站好最後一班崗,在新站我會以更飽滿的熱情服務旅客。」年輕的臉龐寫滿承諾。

承載鄉愁記憶 市民趕來送別

候車廳旁有一面復古的照片牆,80多年的歲月故事都濃縮在泛黃的照片裏。儘管趕車的人們大多行色匆匆,但仍有許多人願意停下腳步與之合影留念。在紀念牆,很多人寫下的真摯話語讓人淚目:「從1981年至2025年的44個年頭裏,我無數次從這裏中轉、出發,很捨不得」「通化站承載着我求學追夢的回憶,今年剛好畢業,很巧趕上最後一個春運,希望都能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我知道,沒有下次再見吧。歸途的風一直颳,別害怕,世界會在你腳下」……停運當天,不少市民特地趕來送別。土生土長的張女士說:「約了老朋友來體驗最後一班車,老站讓我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王女士表示:「老站承載着全市人民的出行和對繁榮的貢獻,今天是懷着戀戀不捨的心情來告別的。」

新站規模更大 運輸效率提升

城市如列車,車輪滾滾向前。老站謝幕,新站登場。

隨着K7522次列車從站台緩緩駛離,這座擁有88年歷史的通化老站正式停止客運服務。與此同時,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新通化站開啟運營,吉林東南部鐵路事業翻開新篇章。

據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新建通化站是吉林省東南部最大的鐵路綜合交通樞紐,也是瀋白高鐵在建最大站房項目,是集高鐵、綠皮普速、長途客運、公交於一體的綜合客運樞紐站,是老站的四倍以上,總體規模達到6站台14條線路,比老站多出3個站台9條線路,將大幅提升鐵路運輸能力和運輸效率。

「新站建設在百年梅集線原址之上,是對通化鐵路歷史的致敬,更是區域發展的嶄新起點。」中鐵十四局瀋白高鐵項目書記孫運斌介紹,通化新站不僅承載高鐵、普速、長途汽車、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的一體化換乘功能,還將成為東北東部鐵路交通網絡的核心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