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分局請注意,請記錄一項重要的決定,為了搶救解放軍傷員同志,特批准502次普通客車立刻改為特快列車……」 這是1965年電影《特快列車》開篇的經典鏡頭。影片中的「通集站」,原型正是現實中吉林通化的「通化站」。
真實事件發生在1964年。當時,行駛於輯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至通化間的502次旅客列車行至黃柏站時,部隊官兵匆匆用擔架送來一位身負重傷的軍官——中國人民解放軍3243部隊副營長葉齊福。葉副營長在執行任務時被石頭砸傷頭部,生命垂危。然而,502次列車是逢站必停的慢車。萬分焦慮的列車長王佩蘭,立即通過車站調度電話向通化站報告,請求將列車改為直達通化的快車。最終,502次列車提前33分鐘抵達通化站,挽救了葉副營長的生命。
1965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將這一感人事跡搬上銀幕,由著名導演趙心水執導,拍攝了「紀錄性藝術片」《特快列車》,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
開放路段拍攝 記錄真實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在影片籌拍過程中,為追求真實效果,劇組並未在封閉路段拍攝,而是讓這列火車像普通客、貨列車一樣,在吉林鐵路局管內的真實鐵路線上行駛。甚至演員表演車長揮臂劃圈發出「發車號子」的動作,如果幅度不合常規,也會被要求修改。正是這種嚴謹態度,使得影片記錄下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真實列車生活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在2020年進行了高清修復,距離影片上映已逾60載,但這部由真實事件譜寫的生命讚歌及其所承載的時代精神,並未因歲月流逝而褪色,高清修復版的推出,在新一代觀眾中引發了關注與討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