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連接東北腹地、扼守長白山門戶的老站,不僅是一部濃縮的交通樞紐變遷史,更是一部承載着通化乃至東北地區近現代歷史沉浮的厚重典籍,它見證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也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後的各個發展階段。
1937年,這座火車站投入運營時,是殖民者掠奪東北資源的工具。1946年秋,站舍在戰火中轟然倒塌,鐵路運輸被迫中斷。1948年,重建工作在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中展開,在原址上第二次建起了臨時站舍,為戰後復甦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撐。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的烽火將這座老站推向歷史的聚光燈下。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通化站迎來新生。因戰爭影響而延至1953年第三次修建的候車室,提升了旅客服務質量,成為當時國家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一個縮影。此後,通化站作為客貨混運的重要樞紐,運輸持續繁忙,每日有始發至北京、瀋陽、吉林、長春等地的旅客列車,鋼鐵、藥材、糧食等物資也經此川流不息,有力地服務了地方經濟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88年間,超過1.1億人次的旅客曾在此駐足、出發或抵達,通化站見證了無數個體的行色匆匆與時代的宏大變遷。
從1937年的蹣跚起步,到戰火中的不屈重建,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蓬勃發展,直至今日迎接高鐵新時代,通化站88載的歷程,正是通化市乃至中國東北地區近現代發展史的一個生動截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