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瑩茵 河北報道)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由中國記協組織的「走讀中國·走進河北」採訪采風活動邀請了15家海內外媒體記者,深入河北保定冉莊地道戰遺址、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走訪。冉莊的「地下長城」與白洋淀上的雁翎「水上奇兵」,在抗日戰爭時期實現了以少勝多的抗戰傳奇。受邀媒體在這裏了解冀中平原抗戰的紅色密碼,探尋中華民族不屈的戰鬥記憶。
「地下長城」抵禦外侮
走進保定市清苑區冉莊地道戰遺址,腳下的石子路蜿蜒向前,斑駁的老槐樹依舊挺立,樹下的一口枯井和磨盤,看似普通,暗藏其中的地道卻是當年村民對抗日軍的「秘密武器」。冉莊地道戰遺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處重要戰爭遺址,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的光榮稱號。
據遺址講解員王靜宇介紹,冉莊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4條幹線地道,幹線延伸出24條支線,總長達32華里,地道網如蛛網密布,將全村連成堅不可摧的戰鬥堡壘,「地道寬約0.8米、高約1.5米,距地面僅2米,既能藏人又能出擊!」依託這一精妙的地道網絡,冉莊人民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冉莊民兵共與日寇展開157次戰鬥,斃傷敵軍2,100餘人。在日軍對冉莊發起大規模圍剿時,村民們依託地道與敵人周旋,巧妙利用翻口、陷阱等設施,將敵人引入預設戰場,僅用數小時便擊潰來犯之敵,自身卻毫髮無損。這些戰鬥充分展現了中國軍民「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戰爭智慧,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最巧妙的戰術,打破了日軍「機械化部隊無敵」的神話。
自製土槍「掃帚炮」威力大
在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內,一柄「大抬桿」土槍吸引了香港文匯報記者的注意。這桿土槍由榆木、鐵管打造,根粗直徑5至8厘米,槍口3至5厘米,全長超2米,裝填火藥、鐵砂後,50米內可穿透船板,百米外仍有殺傷力,因射擊時鐵砂散射如掃帚,被日軍稱為「掃帚炮」 。泛黃的老照片、復原的大抬桿、隊員們使用過的漁具等展品,重現了當年雁翎隊的戰鬥場景。講解員介紹,雁翎隊隊員大多是當地的漁民和獵戶,他們熟悉白洋淀的每一處水域和蘆葦蕩,利用地形優勢,展開靈活機動的游擊戰。1943年,雁翎隊在王家寨附近設伏,成功截擊了日軍的運輸船隊,繳獲了大量物資,他們埋伏趙北口據點,打得敵人丟盔棄甲。
從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隊解放新安城,雁翎隊先後進行大小戰鬥70餘次,擊斃日軍25名,生俘30名,擊斃偽軍250名,俘獲500餘名;繳獲步槍500槍8支、機槍3挺、炮2門及大量軍用物資。自此,雁翎隊這個響噹噹的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被載入抗日戰爭史冊。
隨着一聲炮響轟鳴,白洋淀的水面激起層層漣漪,驚得現場觀眾屏息凝神。在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外,以白洋淀水域為天然舞台,觀眾圍坐於岸邊成觀演區,形成半環形實景小劇場。劇中,雁翎隊成員智鬥日軍,與漢奸鬥智鬥勇。近年來,紅色文化教育不斷探索創新形式,實景演出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橋樑。雁翎隊情景劇的上演,正是新時代紅色教育的生動實踐。冉莊地道戰遺址講解員王靜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館裏的紅色文化宣傳隊排練了一個紅色情景劇《地道戰歌》,我們會帶着紅色故事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部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