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量童 博匯智庫主席
博匯智庫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政經變化和新一輪科技革命,導致全球政經和金融生態與秩序進行體系化、格局化和賽道化的演變。香港面對逆全球化浪潮衝擊的同時,也適逢國家實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香港須把握住「銳意改革」和「創新創造」這兩大核心,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發掘新增長點,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香港應以數字經濟、數字金融和數字科技(簡稱「三數」)產業的融合發展,作為其中一個主要的經濟發展新引擎,加速香港新發展模式啟動與騰飛,更藉此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2024年施政報告中的第四章第四節,已經就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提出了很好的未來發展方向,凝聚了更加清晰的發展共識。展望未來,特區政府可以在頂層設計和組織執行方面,更系統性地定位規劃、功能組織和措施創新,着力推行以下四大舉措:
一,重新布局北部都會區——重新布局北部都會區的創科園和大學城的規模、規劃和實施時間表,力求合理布置相關設施能在正確的軌道上提速。
二,建構北都區的頂層設計——認真建構頂層設計,以統籌、規劃、設計、招商、實施和營運整個北都區。
三,建構「政、產、學、研、投」的合作平台——由特區政府主導建構「政、產、學、研、投」的合作平台和產業生態圈,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協同融合發展。
四,建構粵港澳大灣區第五個合作平台「雙城特區」——於深圳河兩岸在羅湖區與北都區接壤土地,以「雙飛地」和「雙總部」的概念,充分利用兩個特區的獨特條件、政策優勢、產業優勢和要素優勢,打造一個深港深度融合發展的「雙城特區」。
筆者將就此四大舉措另文詳細闡述,現就2024年施政報告第四章提出的政策措施作以下建議。
經濟發展戰略定位
一,打造「新一代國際金融中心」——發揮香港優勢,配合國家戰略和因應國際金融新秩序,系統性謀劃科技金融和數字金融全球新金融高地。
二,成為AI創新產業應用策源地——深港協同打造全球AI產業高地,在筆者倡議的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區,以AI創新應用和AI賦能新質生產性服務業,形成AI創新應用產業全球總部基地。
三,建設國際創新教育人才高地——以AI時代數字原生的創新教育生態功能和機制,引領「北都大學城」定位發展成為AI創新產業應用全球人才高地。
四,設立全球科技金融加速器和數字金融產業總部基地——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速香港成為AI賦能新質生產性服務業全球總部基地。以一系列新興產業動能導入、「三數融合」產業聚合、數字金融產業加速、投資開發模式創新、創新教育發展機制等措施組合,加速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區形成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雙螺旋結構」,以科技金融加速器助力新興產業科技生態的結構性張力和生態型聚力,統籌好前瞻性與實踐性、戰略性與市場性、公共性與獨佔性、全局性與局部性、協同性與競爭性這5對關鍵關係,從加強源頭融合、過程融合、資源融合、價值融合、能力融合、區域融合等方面制定發展政策和執行機制。
新興產業動能導入
港深數實融合,可促進新質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未來港深宜透過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區的經濟地理制度優勢,結合港深數實融合場景,率先聚焦AI融合新質生產性服務業,着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策源地和產業服務集聚區。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新技術不斷湧現,正在加速賦能千行百業,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在數字經濟產業發展中具有很強的「頭雁」效應,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為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數智化轉型注入強大動能。香港與深圳要研究以「三數融合」的AI-Agent平台應用支持和智算服務能力,數字化賦能新質產業鏈上的生產性服務業。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賦能,通過整合先進的數字技術,對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深度優化和重構,以實現價值最大化和效率提升。通過產業互聯網賦能,使生產流程得以實現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顯著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
三數融合產業聚合
港深未來也要協同打造全球AI創新應用策源地和AI產業高地。全球AI創新正迎來新一輪產業科技革命,AI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新質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結合港深融合的科技創新能力,具備打造全球的AI創新應用策源地的獨特優勢,實行AI+金融科技、AI+智慧城市、AI+醫療健康、AI+智能製造、AI+N的多元產業發展,極具潛力。
港深也要以「三數融合」為定位,在重組後融合發展的創科城和大學城內打造「AI創新應用新質服務產業綜合體」、「三數融合新質產業園」,構建AI創新應用策源地和產業服務集聚區。另外也要以「國際定制化智算服務中心及AI-Agent合作基地」的新一代AI智能算力賦能,以「三數融合」的新質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園區,按照「『三數融合』+生產性服務業」的特色定位,促進數字生態與新型商貿、生產性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領域融合,推進跨境電商、數字文化、科技研發、金融服務、品牌時尚、算力服務、國際物流、科技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落戶,引導這些數字經濟形態的新服務和新業態產業聚集,打造港深數實融合發展先行示範區。(未完,待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