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駿 全國青聯委員 灣仔區議員

近年來,香港特區全面落實完善地區治理體系,推動基層治理體制有效運作,治理效能不斷提升,讓有志的愛國愛港人士可投身服務地區。在完善後的地區治理體系中,區議會、關愛隊與地區「三會」的協同運作,被賦予「三駕馬車」的戰略定位。而筆者所服務的灣仔區經過一年多的相互磨合與協調,「三駕馬車」的角色定位開始愈見清晰,這一創新治理架構亦慢慢突破傳統壁壘,為民生服務實現精準覆蓋。

「三駕馬車」的分工可以簡單分為區議會負責民意民情的收集,地區「三會」負責專業輔助支持社區,關愛隊則負責落實行動執行。以筆者服務的區議會為例,10位議員以整個「大灣仔」整體視角協作,不再分以往的小區,有力統籌整個區域的民情民意,例如筆者去年便處理近1,000宗個案。而地區「三會」方面,成員均需符合「愛國愛港、熟悉區情、服務熱誠」三個標準,470名區議員全數納入「三會」,其專業能力為區議會提案提供技術背書,比如制定老舊樓宇防盜方案等。在區議會政策指導及「三會」專業支持下,聚焦落實具體服務,形成「決策、專業、執行」閉環。

灣仔是一個以私人樓宇居多的舊區,在過去的傳統治理模式下,區議員常因不同大廈法團中的政治立場等原因,難以進入私人屋苑開展服務。不過,2023年成立的灣仔關愛隊則打破這一僵局。這支隊伍以「政、商、民」三方聯動為根基,在啟動之初便籌得1,002萬港元善款,成為全港人均資金最高的關愛隊。憑藉民政處的協調和跨區域動員能力,灣仔13隊關愛隊深入私人屋苑探訪長者、支援弱勢群體,補充了區議員原本無法觸及的「服務盲區」。關愛隊更在區內發生緊急事件時立刻回應,例如去年中秋節前夕,銅鑼灣有大廈因電梯故障令長者、小童以及行動不便人士無法外出購買食物和日用品,灣仔13隊關愛隊立即發揮聯動應急機制,為大廈所有住戶送上物資,甚至提供情緒支援輔導。

經過近兩年的服務實踐,「灣仔模式」已顯現多重效益。灣仔的經驗證明,當區議會打破選區壁壘統合民意、「三會」注入專業治理基因、關愛隊扎根社區輸送溫暖,「三駕馬車」便能驅動服務盲區覆蓋、應急響應提速、社區認同深化三重變革;這種以民生為本、以協作為綱的治理架構,將有效助力香港基層治理不斷優化,加快香港社會實現由治及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