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肇峰 沙田區議員

盛夏的沙田馬場,萬人雲集,但見賽馬奔騰,樂隊鳴奏,市民與旅客齊聚一堂,共慶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八周年——「香港共慶回歸賽馬日」已然成為年度盛事。「馬照跑」不僅是體育娛樂,更是社區凝聚、城市記憶與身份認同的交匯點。

回望1840年代,英國強行佔據香港島,然而查理·義律 (Charles Elliot) 的軍政架構近乎真空,致治安惡劣、盜賊橫行,官民矛盾激烈。為紓解軍政緊張、拉攏本地精英,英國急忙移植本土文化以鞏固統治,於1845年將黃泥涌沼澤闢為賽馬場,成為今日的「跑馬地」。

早期賽馬,是英籍官員與商賈的「專屬精英消遣」,觀眾皆西裝筆挺、煙管酒杯,華人則被排拒於馬會門外。直至1884年香港賽馬會成立,逐步引入投注及博彩,賽馬活動才逐步實現華洋共融,開始吸納富裕華人參與。每年一次的「周年大賽」,曾是全城矚目的盛事,是上流社會的象徵。然而1918年跑馬地大火,逾六百人罹難,成為港史最嚴重火災之一,促使賽馬設施現代化。二戰後,賽馬愈發大眾化,「紅旗滿座」成為常態;及至1960年代,逢賽馬日必人山人海,跑馬地馬場飽和,政府遂考慮興建第二個馬場。

新馬場選址沙田,絕非偶然。1970年代,香港社會正值轉型,公民意識覺醒,港英政府亦開始重視民生政策與社會治理,例如成立廉政公署回應社會對公義的渴求,積極推動康樂設施普及,並着手規劃「衛星市鎮」以紓緩人口壓力。彼時仍是鹹水田與漁村的沙田,被選為配合「北移安置九龍居民」政策的新巿鎮。計劃的一部分,政府批准馬會在沙田填海建馬場,動用1,600萬噸泥土,夷平四個山頭,填出250英畝土地,歷時5載啟用沙田馬場。

自啟用以來,沙田馬場創下無數輝煌與傳奇。這座可容納8.5萬人的馬場,1978年開幕首日即萬人空巷,其後不斷擴建,成為亞洲馬壇重鎮。1988年,首屆「香港國際賽事」在此舉行,正式打開本地賽馬國際化大門。2003年落成的巨型彩色顯示屏,長70.4米、高8米,創下了健力士世界紀錄。而2004年啟用的開合式天幕,只需八分鐘即可開關,即使雨天馬迷亦能細賞賽駒英姿。創下17連勝世界紀錄的馬王「精英大師」,更登上《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榜,凝聚全城士氣。2008年北京奧運馬術比賽,沙田馬場肩負協辦重任,展示了香港馬術的專業與國際地位。近年,賽馬運動帶來博彩稅貢獻達300億元和慈善捐款100億元,體現「賽馬惠慈善」的營運理念。

沙田馬場,不止是運動場地,更是都市規劃與社區治理的載體。沙田區議會不時就其發展進行討論,例如近年圍繞「沙田市肺」彭福公園翻新、馬場周邊設施改善等議題上,提出保育與綠化、設立親子及寵物共享空間、加強傷健共融設施的建議,又關注翻新工程對鷺鳥及野生動物的影響,並建議賽馬日適度開放公園,推動馬術運動親民化。這既響應「無處不旅遊」理念,亦真切反映沙田居民對多元社區生活的期待。

「馬照跑,舞照跳」不僅是對香港生活方式的尊重,更成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生動寫照。從1997年回歸至今,香港賽馬運動非但沒有停滯,反而愈加蓬勃。每年7月1日的「香港共慶回歸賽馬日」,正與基本法第五條「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相呼應,亦體現中央對香港的信任與支持。今日的香港賽馬,已從昔日英國強租時期的精英「玩意兒」,演變成全民共享的體育與娛樂盛會,也是公共治理、社區參與、文化傳承的鮮活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