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嶺南大學跨學科學院院長

碳中和可以比喻為一個天平:左端是排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總量,其中二氧化碳大約佔73%,餘下的是其他溫室氣體如甲烷等;右端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吸收的碳總量(如「碳移除」或者「負碳排放」,包括碳吸收、利用、封存等),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碳天平」達到平衡為碳中和,而只有全世界每個國家都實現了碳中和,才達到全球碳中和。

「碳天平」的左端本質是新舊動能轉換,以高質量發展來降低各相關行業的碳排放;而右端更需要倚重全新的工程化路徑去捕碳、用碳,在為左端「兜底」的同時也打造新賽道,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以新質生產力為契機,左右端一起邁向實現碳中和。

「碳天平」的左端包括幾個賽道,一是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比如風力、光伏、核電等清潔能源,在這方面我國已經是世界領先,而且近年的新能源裝機容量首次超過了傳統化石能源;二是以電氣化經濟活動取代化石能源,例如我們熟悉的新能源汽車等,我國在諸多分支領域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三是能源互聯網,例如大規模特高壓電網及集中或分布式儲能等,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也是舉世矚目的;四是能效提升以減排,從點滴來節能增效降本,這方面我國在很多行業也是全球最「卷」的。儘管未來全球減碳工作能「卷」的空間有限,但這仍然是最快見效的途徑。

「碳天平」的右端主要包括兩個賽道,一是面向大型集中排放源,如電廠、鋼廠、水泥廠、化工廠等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集、利用、封存(CCUS),將其過量排放予以捕集和移除;二是負排放,其中包括空氣直接捕集,面向的是分布式的、無法集中捕集的中小型排放源,包括汽車、飛機、農業以至我們個人的日常排放等。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社會基礎結構的一部分,有些大型集中碳排放源(如化工等)是短時間內很難消除的,而有的中小型排放源更是無法避免或轉化。因此,「碳天平」右端的兜底必不可少,其中「負排放」技術更是人類應對未來氣候變化的終極「聖杯」型技術。

當前全世界的碳排放大約每年350億噸,中國是第一排放大國,近年排放量每年百億餘噸,約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超過美國、歐盟之和。歐盟作為整體早在1990年前後實現碳達峰,美國於2007年左右實現碳達峰,但是印度和非洲的大規模加速排放才剛剛起步。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是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的挑戰,不是哪一個國家或地區自掃門前雪就可以解決的。

具體在香港,大多數碳排放來自發電行業,而短時間內受到新能源布局和儲能的制約,恐怕難以將電力來源換為新能源,這使得碳捕集可能成為實現碳中和的一個要素。另外一方面,香港有很多分布式排放,例如汽車、飛機、餐飲等,這些排放直接進入空氣,進一步增加了「碳天平」右端的份額和難度。因此,香港要實現碳中和,除了在「碳天平」左端進一步提升能效(如樓宇節能),還要倚重分布式碳捕集和利用,並發展新的相關產業,力爭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作為一個具國際責任感、有擔當的大國,中國提出碳中和目標,是對世界作出的重大承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要在比世界其他各國更短的時間內實現更大體量的減排,與此同時還需要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因此,唯有通過顛覆性科技創新,驅動新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借助此次第三次能源結構革命的機遇,打造一批新的產業賽道和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