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慧 善導會總幹事
在科技急速發展的時代,網絡世界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衍生出層出不窮的網絡罪行。要守護弱勢社群的數碼安全,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從教育、支援及制度三方面着手,好讓弱勢社群在復康與融入社會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根據「守網者」網站最新數據,2024年香港整體科技罪案數字持續高企,連續兩年突破3萬宗,總損失金額逾百億港元。其中,網上購物騙案最為猖獗,佔整體科技罪案近三分之一。緊隨其後的是網上投資騙案及網上求職騙案,各佔一成以上。其餘類型還包括網上戶口盜用、裸聊勒索及援交騙案等。這些罪行不僅造成市民巨額經濟損失,更嚴重衝擊社會和諧與市民身心健康。
網絡罪行精準利用人性的心理需求與弱點,例如對信任與互助的渴求、對愛與被愛的嚮往、對網絡安全的主觀偏見,以及追求回報的迫切心態,繼而進行欺騙、剝削。其手法不僅破壞社會互信,加劇分化,更侵犯個人私隱 : 從盜取資料、裸聊勒索到網絡騷擾,令受害者承受巨大精神壓力,深陷焦慮,擔憂再被傷害。而對弱勢群體而言,網絡威脅的影響尤為深遠,不僅加劇數碼鴻溝,更深化社會不平等。
有研究顯示,低收入者、教育程度較低者、女性及多元族裔在網絡空間中面臨更高風險。他們不僅更容易成為網絡詐騙、身份盜竊及社交賬戶被「黑」的目標,也更頻繁地感受到網絡環境的不安全與隱私威脅。此外,精神復元人士亦可能因難以辨識網絡風險或缺乏防範意識,以致容易受網絡罪行牽連。
作為致力推動社區共融的社會服務機構,筆者留意到在幫助更生人士、精神復元人士及其他弱勢社群融入社會的同時,他們在網絡世界面臨的風險與不平等亦需要關注。弱勢群體常因成長環境與資源匱乏,在社交能力、判斷力或資訊接收上較為薄弱,較易成為網絡騙徒的目標。因此,我們呼籲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從教育、支援及制度三方面着手,加強防範及保護網:
第一,提升數碼素養與公民意識:特區政府及社福機構應加強針對弱勢社群的網絡安全教育,使其具備辨識惡意程式、建立良好網絡衞生習慣,以及應對網絡威脅的能力。此外,深化數碼公民教育,協助學生培養負責任的網絡行為與批判思維,懂得尊重他人私隱、知識產權及數碼權利,從而有效預防網絡罪行,並提升他們防範與應對能力。
第二,建立支援關懷網絡:受害人常因渴望建立正面關係與信任而誤入網絡情緣、裸聊勒索等陷阱。因此,家人、社工及朋輩的及時陪伴與提醒,是防範受騙的關鍵。同時,受害人經歷網絡陷阱後,精神受創,對人失去信任,亟需身邊可信賴的人協助重建關係,修復傷痛。
第三,強化跨部門協作與制度保障:網絡安全不僅關乎科技,更涉及整個社會的整合與應對。我們建議政府聯同科技企業、金融界、教育界及社福機構,建立跨部門、跨專業合作機制,加強對高風險平台及詐騙模式的監管與資訊互通,共同制定預防及應變策略。
網絡世界雖然無形,其影響卻無比真實。我們堅信,只要社會同心協力,透過教育播種智慧,以關懷傳遞力量,必能為弱勢社群築起一道堅實的網絡安全防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