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時不時會因一些小意外受傷,如做菜或做手工,一不留神就在手上留下破皮甚至出血的傷口。不知你有沒有注意過傷口的恢復速率?
其實,人類的身體素質相比許多動物來說都更弱,人類的近親黑猩猩擁有數倍於我們的肌肉力量,最新研究顯示,黑猩猩等哺乳動物傷口癒合速度,竟然是人類的兩倍多。科學家正對此展開研究,希望能得知具體的原因,初步推測可能與人類在進化中體毛消失相關。
人類的傷口癒合速度相較於大多數物種偏慢,學界對此已有研究,為了探究具體的效率,日本琉球大學的松本晶子教授及其團隊針對赤猴、賽克斯猴、橄欖狒狒和黑猩猩等四種靈長類動物開展了相關研究。
研究人員在參與實驗的各靈長類動物身上剃掉一小塊毛髮,製造出一個直徑40毫米的圓形傷口,隨後在傷口上塗抹抗生素軟膏,並用紗布覆蓋以防止感染,每隔幾天拍攝傷口照片並進行測量,最終計算出這些傷口以0.61毫米/天的速度癒合。
接下來,作為對照,團隊又觀察了24名接受過皮膚腫瘤切除手術的患者,經相同方法測量,患者傷口癒合速度為每天0.25毫米。 此外,研究人員還在實驗鼠身上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牠們的傷口癒合速度與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基本一致。也就是說,相較於實驗鼠與其他靈長類動物,人類受傷後需要花費兩倍多的時間來康復,假如我們也生活在危險的自然環境中,這甚至可以稱得上是致命弱點
松本晶子認為,對於大多數哺乳動物而言,可能存在一種進化上最優的傷口癒合速率,如若傷口恢復太快,會過快地消耗營養,或是影響恢復後正常發揮功能;若是恢復得太慢,又可能造成失血過多、增加感染風險等問題。
人類並沒有這種最優傷口癒合速率,這或許是源於不同的進化策略。研究團隊認為,這次實驗中最重要的是發現黑猩猩的傷口癒合速度與其他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相同,由此可推斷人類傷口癒合變慢很可能是在我們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分道揚鑣之後才出現的特性。
而導致這一差異的直接原因,或許和我們「脫毛衣」的進化選擇有關。想像一下,我們的祖先在炎熱非洲草原上生活,為了適應環境,逐漸褪去厚重的體毛,就像換季節時脫掉毛衣。不過,毛髮減少可能讓皮膚幹細胞儲備減少,導致恢復速度變慢。幸運的是,人類的智力足以讓我們通過藥物、包紮等手段來彌補這個缺陷,社會的保障機制也讓我們在患病時能得到相應的救助。
●文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