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本欄由教大校長李子建領銜,教大資深教授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熱點議題、教育趨勢研究,以及教育政策解讀的觀察與思考。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5年任務包括「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並提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公民道德建設。」其中涉及文學藝術等專業,深化全民閱讀,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加強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預,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等。
香港教育家程介明認為,文化從表到裏,共有7個層次,包括語言與文物、禮儀、英雄與隱喻、行為準則、共同價值觀、基本假設,和一般方法論(或可稱為思維)。程介明指出,在教育目的方面,或許需要處理人力需求和社會慾望之間的張力、個人與社會在目標上的矛盾、學歷與能力可能不一致的問題。
從地域上而言,香港文化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或內地文化同源同根,但本身也有一些本地文化或受外來影響的流行文化。作為國家的一部分,香港一方面受到傳統和現代中華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具中西文化融合的開放性。
因此,在不同視角看香港文化十分多元而複雜,既有繼承,亦有創新的面向。施仲謀教授的《香港中華文化教育》包含「起、承、轉、合」四部分,一方面反映語言與文化的互動,另一方面亦有不同持份者,如大專院校、中小學、民間文化機構的實驗和創新。
早在2014年,我國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代精神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與家庭及社會教育結合,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等7項基本原則,當中的宗旨和取向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最近香港也有不少學校實踐中華教育,超過一半的中小學的校訓都與儒家的「文、行、忠、信」、「克己復禮」和「慎思篤行」有關,為香港學校在推行中華文化教育提供一定的機會。
另一方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及「堅定文化自信,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強青少年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文明素養、行為習慣等教育」「深入實施國家語言文化傳承發展系列工作,加強與港澳台語言文化交流」等。
由上觀之,筆者初步建議日後文化教育可考慮下列方向:
(1)文化、語言與教育可多作有機互動和協同創新。
以「守正創新」為原則進一步發展
(2)中華文化教育、大思政教育、體育文化教育、非遺文化教育、大中小幼國家安全教育、新媒體與社交媒體(網絡)教育、國學道德教育及生命教育、人才及國際教育(以推動社會國家及經濟教育)等各方面在理論與實踐,以「守正創新」為原則進一步發展。
●李子建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與終身學習教席
文章版權為作者所擁有,參考文獻從略,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並不代表香港教育大學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立場或觀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