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牌導師蔡榮基師傅聯同當代藝術家劉銘鏗及五位學員為慶祝周年展覽開幕,共創了一件大型花牌裝置。
●(左起)李曼瑜《一期一會》、施曉峰《軟綿綿的氣球×硬邦邦的花牌》、蔡天琪《四喜臨門》。
●周雅慧《教堂入「火」》(左)及吳津宜《預備起》。
●2014年,蔡師傅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廣場搭建大型竹棚花牌裝置《天天向上》。 受訪者供圖
●蔡師傅(左三)帶領五位學員從零開始學習花牌工藝。

紅黃相間的竹架撐起婚喪嫁娶的煙火記憶,鳳頂和龍柱拼湊出社區的集體情感,從天后誕、盂蘭勝會、太平清醮到開業誌慶、就職典禮……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花牌曾是香港市井生活的鮮艷註腳。這門獨特的紮作技藝,早年由老師傅以竹枝、竹篾、鐵片等紮出關於時代和民俗的立體敘事,如今卻在年輕匠人手中掙脫傳統框架:當竹架化作當代藝術的肌理,花牌亦可從街頭走上世界舞台,成為香港城市美學的動態載體。而非遺保護的難題,在香港總能化作破框實驗的契機。●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花牌紮作技藝於2014年被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化身為非遺傳承人的蔡榮基師傅近年頻頻受邀舉辦花牌工作坊和講座,介紹花牌的歷史、演變、用料和工藝,並帶領參加者透過製作迷你花牌進一步認識其構件及紮作技藝。蔡榮基師承其父蔡創,從事花牌紮作行業已逾30年,作為本屆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之花牌紮作技藝的課程導師,他直言計劃有其特別之處:「坊間的工作坊以體驗為主,一般用膠水將花和文字黏上去就算完成。其實花牌紮作所需要的竹枝和竹篾都要人手製作,紮的時候也需要很多技巧,這次由我帶領五位『徒弟』從零開始學做一個小型傳統花牌,再融入他們自己的思考和創意元素,非常有意義。」

「掟彩虹」扭氣球為花牌添彩

乍看學員的小型花牌作品,竹枝框架結實,各部件均遵傳統以竹篾、鐵絲連接,鳳頂、龍柱雖以電腦印出,神韻仍在。若細觀五件作品的創新之處,學員皆將個人經歷以及日常所見所感融入其中,保留花牌的原本功能之外,亦增添了不少立体和互動元素:如周雅慧《教堂入「火」》靈感來自於新光戲院結業,西教會承接舊址建立教堂,她手繪製作如早期宗教壁畫的圖案,外圍彩布仿效教堂馬賽克玻璃窗,以中式花牌慶賀教會開幕,體現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特點;吳津宜《預備起》以LED燈條和銻花製作花牌,慶祝漁季開始並祈願出海平安與豐收;李曼瑜《一期一會》設計給予藝術家團體「Mooncake Club」成立周年紀念,以溫暖閃耀的太陽取代傳統孔雀,並利用毛絨布的柔軟質感令人憶起童年的毛公仔,帶來安慰和熟悉感,整體呈現她對友誼的嚮往;蔡天琪《四喜臨門》以自己的四個小朋友為設計靈感,將花牌送給2023年剛生完四胎的自己,並希望以花牌頂部「掟彩虹」的鮮艷顏色吸引小朋友參與互動;施曉峰《軟綿綿的氣球×硬邦邦的花牌》巧妙融合傳統花牌工藝和當代氣球藝術,以慶賀男嬰百日之喜,氣球百變的形態和吸睛的顏色配以人手打造的花牌,既傳承本土文化底蘊,更寓意新生兒如騰龍般勇敢高飛的心願。

學員們背景各異,卻無一例外醉心於手工藝,亦對過往街頭常見的花牌記憶猶新。曾任電影幕後工作者的李曼瑜說:「我成長的地方附近有一年一度的戲棚活動,大型花牌紮作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花牌運用簡單易取的材料模仿中式建築牌樓和宮廷吉祥裝飾,處處都凸顯這項民間手藝的吸引力。」她眼見香港的重建工作持續進行,身邊亦有不少人移居外地,更顯文化傳承的可貴,「我希望未來可以通過口述歷史、藝術進社區等方式去保留我們珍貴的文化,身體力行成為文化傳承的一分子。」

現職設計師的吳津宜則表示,在事物日漸全面電子化、AI技術愈趨成熟的當下,傳統手藝變得愈來愈珍貴,而花牌紮作的每一竹、每一鐵皆由人手注入溫度。「我從小就對街邊見到的花牌很好奇,但如今花牌好像愈來愈少見。我希望藉參加課程的機會學習到這項傳統手工藝,並把所學教給更多的人,使這項非遺技藝傳承下去。」

「花牌紮作很特別,這項技藝在香港才有,內地、台灣甚至長洲的花牌都與我做的這種不同。花牌在香港已經發展了幾十年,我自己也會在其中加入新元素,一門手藝如果不去創新,在鍾意新鮮事物的年輕人眼中便會淪為老土,逃不過淘汰的命運。」對蔡師傅而言,花牌如同壁報板,可藉文字、圖畫和裝飾傳達信息,用途廣泛之餘在設計上也不受限制。他稱讚五位徒弟雖然新入行,但帶來了很多新的想法和概念,而自己也會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他們的想法天馬行空,提出的有些問題是我從來沒考慮過的,大家互相刺激總能迸發出新靈感。」日前於「同慶非遺——周年展覽暨嘉年華2024/25」中展出的大型花牌裝置便是蔡師傅聯同當代藝術家劉銘鏗及五位學員的共創之作,充分展現花牌工藝在空間運用及協作流程上的高超技藝,亦體現師徒之間的傳承精神與團隊默契。

赴外推廣 滿足感大於賺錢

蔡師傅自小學時代已經接觸花牌,中學畢業後更全身心投入花牌行業,至今已製作逾萬個花牌,東華三院、保良局等機構所需的節慶花牌亦多出自他手。早於2014年,他已受藝術家榮念曾之託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廣場搭建大型竹棚花牌裝置《天天向上》,近年他更致力於將香港花牌紮作技藝帶去內地和外國,從廣東赤坎古鎮的中英雙語花牌到意大利威尼斯的竹棚藝術裝置,他笑稱:「內地和外國的工作很有挑戰性,他們不知道花牌是什麼,反而會將其當作藝術品,可以融入更多創新元素。」當然赴外紮作及安裝花牌總要面對來自不同政策和場地的挑戰,但他甘之如飴,「滿足感及成功感比賺到錢更重要。」

然而隨着時代變遷,花牌行業日漸式微,又因大型花牌無論材料存放還是綁紮製作都需要較大的場地,市區工廈難以容納,故全港現僅存三四間花牌公司,集中在遠離鬧市的新界。「因場地限制,我們的工場沒有冷氣,公司的徒弟在高溫天氣下惟有追求速度,每人僅學習及製作一部分,他們反而沒有這次的五位學員學得全面。」蔡師傅透露數年前自己曾斥重金租下大型倉庫,存放花牌之餘亦計劃建立花牌展覽館開放予市民參觀,卻因疫情突襲、經營困難惟有作罷。展望未來,他呼籲政府能以優惠租金提供專屬場地,讓僅存的花牌業者得以群聚,既能降低營運成本,也能形成產業聚落,便於技藝交流與文化傳承,亦避免這朵非遺之花在鋼鐵叢林中趨於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