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中國資產重估」浪潮 跨境ETF密集登陸海外
近期內地公募基金「出海」動作頻頻,ETF(交易所買賣基金)互聯互通頻現新進展,數隻跨境ETF產品登陸海外市場,推動海外投資者增配中國資產。金融專家及業內人士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中國資產重估」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速推進,境內外市場聯通機制日趨完善,為海外投資者布局中國優質資產提供更加便利和豐富的渠道。在內地公募基金機構「出海」進入新階段之中,香港亦應持續發力,積極參與內地公募基金「出海」進程,推動相關產品創新和更多國際資金流入,從而鞏固香港貨幣樞紐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
從去年開始,內地頭部基金公司頻頻「走出去」。匯添富基金發行首隻中新ETF互通產品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中巴(巴西)通、中阿(阿布扎比)通等產品合作亦取得進展;易方達基金也與沙特、巴西等資管公司達成合作意向。近月亦頻頻迎來消息,5月底,富國基金旗下全資子公司—富國資產管理(香港)公司(下稱「富國香港」)宣布與中國銀河證券馬來西亞私人公司未來在馬來西亞交易所聯合上市ETF產品。稍早前,布拉德斯科匯添富滬深300ETF、布拉德斯科華夏創業板ETF已在巴西交易所上市。更早在3月,利安-招商中證紅利指數型ETF在新加坡交易所成功上市,是中新ETF互聯互通機制下的第9隻產品。該ETF設立人民幣份額,是首隻可使用人民幣交易的ETF互掛產品。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為中新金融深化合作邁出堅實的一步。
政策改變投資者預期
在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阮青松看來,今年隨着中國穩增長政策密集釋放、製造業回暖以及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推進,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預期邊際改善,尤其對股票、利率債以及新經濟主題進行了「再定價」。「中國資產重估」本質是國際市場對中國宏觀政策、增長潛力和資產定價邏輯的重新理解,伴隨宏觀政策取向由穩增長轉向提質增效雙重目標,以及資本市場對新興產業與內需板塊的前瞻性定價不斷完善,多家國際機構給出了增加A股和人民幣債券配置的建議,這一變化正成為公募基金加速「出海」的助推器。
內地基金國際化啟新嘗試
阮青松指,對於海外資金而言,過去配置中國資產往往依賴合資格通道(如QFII等)或少數主動型基金,存在信息壁壘和產品進入難的問題。而現在伴隨ETF、指數基金等工具型產品在境外落地,投資者可以通過標準化通道便捷投資中國資產,降低了交易成本。
安永金融服務財富及資產管理合夥人王珊珊說,近年內地資管行業全面開放,監管部門鼓勵跨境ETF和基金互認等業務試點,並提供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開啟國際化新嘗試。比如,布拉德斯科匯添富滬深300ETF和布拉德斯科華夏創業板ETF在巴西交易所上市,巴西當地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均可通過ETF互聯互通機制,「一站式」買入A股大盤藍籌股和新興成長股,有效觸及這些市場中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這意味着中國公募基金機構『出海』進入新階段,即主動出擊,助力新興市場投資者配置中國權益資產。」
王珊珊還指,自2008年起部分內地基金公司陸續在香港設立子公司,作為「出海」首站。未來香港可在多方面持續發力,深入參與內地公募基金國際化進程。除豐富人民幣計價跨境產品,亦可推進創新力度,識別配置型資金、交易型資金的不同偏好,增加投資工具與產品供給。香港在此方面不但可做到與海外市場供給「同步」,還可嘗試超前布局,比如對新興市場產品創新,特別是捕捉亞太市場的周期性爆發機會。
港跨境產品可試超前布局
此外,王珊珊亦認為兩地監管機構可以加強合作,進一步探索制度銜接、完善與優化,例如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應急處置機制。在此過程中,香港獲益將是多維度的。「更多的資金流入和沉澱令香港資本市場充滿機遇,跨境ETF、港股通、債券通等產品的發展,會加速人民幣全球化進程,進一步鞏固香港貨幣樞紐的地位,夯實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