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陸續與多國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顯著降低海外投資者在匯率風險管理方面的成本。 資料圖片

從大背景來看,內地公募基金「出海」條件愈發成熟。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阮青松分析指,內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日益加強並取得顯著成效。自2014年「滬港通」試點成功開啟之後,「深港通」、「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機制相繼推出,QFII/RQFII跨境額度多次擴容,為境外機構投資者提供制度化、常態化的通道,從而倒逼內地公募基金迅速構建起跨境投研、合規及運營能力。

人民幣國際化成強大助力

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亦是強大助力。「隨着中國人民銀行與多國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離岸市場匯率波動區間不斷收窄,顯著降低海外投資者在匯率風險管理方面的成本。」阮青松說,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等全球主要指數編制機構,持續提高A股和在岸債券納入因子,為被動指數基金注入源源不斷的跨境資本,這一趨勢既催生了華夏創業板ETF與匯添富滬深300ETF成功登陸巴西市場的範例,也促成了利安-招商中證紅利指數型ETF在新加坡交易所順利掛牌。

此外,全球資金正處於再配置周期,尤其是主權基金、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在當前低利率與地緣不確定性背景下,開始將中國視為估值合理、政策穩定的新興市場代表,對配置工具提出更高需求。同時,內地基金行業也面臨增長放緩與競爭加劇的壓力,頭部機構自然將國際市場視為戰略突破口。「QDII額度擴容、ETF互通機制優化等政策不斷落地,為基金公司提供可操作的制度保障。這不是簡單的產品出海,而是中國金融服務能力開始主動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過程。」

外資「制度輸入」促價值投資

另一邊廂,公募基金加速「出海」的趨勢,也對內地資本市場產生深遠影響。阮青松提到,國際機構參與度提升,有助優化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推動市場向以價值投資為核心的轉型,進而促進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透明度逐步提升。外資更偏好中長期投資標的,相較於短期投機資金,外資在定價、公司治理、ESG約束等層面有更強的「制度輸入」效應。中資基金公司在服務這類資金過程中,也將被倒逼提升自身的產品透明度、投研邏輯與風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