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生屬於祖國,此生屬於核潛艇,此生無怨無悔」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廣東報道)「再看一眼家鄉。」 這是黃旭華院士生前留下的最後願望。2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全國道德模範,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追思會暨靈骨安放儀式在廣東省汕尾市紅海灣經濟開發區舉行。黃旭華院士壯年時曾隱姓埋名,遠離家鄉30年,將一生心血奉獻給中國核潛艇事業。晚年時,他情繫家鄉,常常回到汕尾尋訪。如今,黃旭華院士將長眠在這片養育他的紅色土地上,完成了人生的最後歸途。墓園一側的石碑上,刻着三行真切動人的文字,這是黃旭華院士對自己人生最凝練的剖白:「此生屬於祖國,此生屬於核潛艇,此生無怨無悔」。
29日上午9時,黃旭華院士的追思會在汕尾田墘紅樓前舉行。紅樓,正是黃旭華院士少年時讀書求學之地,對面則是他親筆題寫校名的母校——白沙中學。現場,黃旭華院士的遺像擺放在紅樓大門前,其家人和生前同事、好友以及家鄉幹部群眾、師生代表一起深情回顧了他的一生。「父親躺在病床上,還想着回老家看看,惦記着家鄉的親人們。」黃旭華之女黃燕妮說,如今父親終於「回來了」,完成了生前的最後一個心願,回到這片生他養他的紅色土地上。
骨灰與鋼筆眼鏡永伴故土
10時,在汕尾市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抗日英烈陵園旁,三角梅簇擁着黃旭華院士的墓碑,墓地四周松柏蒼勁挺拔。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骨灰安放儀式上,響起了歌曲《送別》,黃旭華院士的女兒們用歌聲惜別父親。黃旭華的家人擦拭墓碑,將黃旭華院士的骨灰,與他生前心愛的鋼筆和眼鏡一同安放於墓穴中。人們向黃旭華院士墓碑行三鞠躬禮,並敬獻鮮花,以簡約而莊重的儀式,送別這位為我國核潛艇事業默默奉獻一生的國之脊樑。
黃旭華院士,1926年生於廣東汕尾市,今年2月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99歲。黃旭華院士自小家境清貧,因為家鄉在海邊,他對海有很深的感情。少年時,他因戰亂背井離鄉,戰亂中目睹日軍的艦艇炮擊沿海城市,他就暗下決心,要立志投身船舶事業。
黃旭華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製造專業。 1958年,中國啟動核潛艇研製工程。面對外國的技術封鎖,正在上海工作的黃旭華接到秘密調令,輕裝赴京參與核潛艇研製,成為首批29人之一。臨行未及告別家人,只囑妻子寄來衣物,從此「消失」三十年。
嚴守國家秘密 甘當無名英雄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成功下水。至1981年,中國陸續實現核潛艇下水、交付使用和導彈核潛艇下水,成為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88年,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鑄就了國之重器。此時,黃旭華已經62歲,「嚴守國家秘密,甘當無名英雄」是他的信條。
「我是客家人,祖籍揭陽、生於汕尾,三個身份缺一不可。」 黃旭華院士晚年時鄉音不改,仍然心繫家鄉教育,捐資在家鄉的白沙中學設立黃旭華獎學金;最後一次返回家鄉時,得知汕尾職業技術學院設有「船艇」相關專業後,親切地對師生說「我們是同行」,並親筆寫下「立鴻鵠志、做奮鬥者」,勉勵大家要以工匠精神深耕專業,學有所成,為建設美好家園、強大祖國貢獻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