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薩畫廊代理藝術家鍾慰個展《權重漂移》現場。德薩畫廊供圖©鍾慰
●德薩畫廊創辦人Pascal de Sarthe。德薩畫廊供圖

德薩畫廊(DE SARTHE)由Pascal de Sarthe於1977年在巴黎創辦,2010年拓展至香港,並於2017年遷至南港島藝術區黃竹坑。

Pascal早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並分享,過去十年,香港建立起了蓬勃發展的藝術群體,培育了充滿活力的文化生態系統。「如今,香港擁有西九文化區、巴塞爾藝術展和Art Central等重要藝術機構及博覽會,以及許多本地與國際的畫廊、拍賣行。這種藝術協同效應創造了巨大的機遇,使香港成為亞洲地區領先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他表示,特區政府的進口關稅優惠有利於商業交流。「作為大灣區的核心樞紐,香港在亞洲扮演着關鍵角色。健全的安全保障和金融行業更是錦上添花。這些政策降低了企業成本,促進了貿易發展,創造了安全友善的營商環境,令香港成為吸引國際藝術家的平台。」

香港各類藝術展會對畫廊起到哪些推動作用?Pascal表示,藝博會可以將眾多觀眾聚集在一個屋簷下,這種體驗是畫廊無法在自己的空間中複製的。「它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讓藝術專業人士參與進來,包括藏家、藝術經紀人、策展人、媒體和博物館代表,同時也吸引了許多公眾,其中許多可能是首次參觀藝博會的觀眾。」他坦言,大多畫廊參與博覽會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提升藝術家在競爭激烈的藝術市場中的知名度。

新藏家轉向經典藝術品

回顧過去三年,Pascal發現香港藝術生態最顯著的變化是市場投機對新興藝術家的扭曲影響。收藏變得類似快時尚,受短期收益驅動,而非真正投入藝術。

不過這並沒有影響Pascal的經營策略,他一直保持着最初的兩個方向:培養突破邊界的年輕藝術家;經營19及20世紀的重要經典作品,一直以藝術史價值作為決策關鍵。「最近的市場調整驗證了這一說法。投機泡沫破滅;只有具價值的藝術才能歷久不衰。此刻便提供了一個重新調整的機會,讓藝術家能夠在不受市場壓力的情況下進行創作,也讓畫廊能夠重申對藝術價值而非潮流的承諾。我並非反對市場,藝術家理應享有穩定的經濟發展,但投機扭曲了藝術發展,損害了生態系統。如今,我看到中國年輕藝術家身上湧現出一股改變的活力。他們拒絕了1990至2000年代初那種針對西方受眾的商業化『中國藝術』標籤,轉而運用科技、人工智能和數碼工具,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全球對話。他們的作品反映了21世紀的文化認同,就像20世紀中那些打破傳統、創造出抽象表現主義與波普藝術,並定義出新的美國文化認同的美國藝術家一樣。這種變化令我十分興奮。而我始終在支持那些重視創新與專業的藝術家,確保他們的聲音在市場周期之外仍能引起共鳴。」

Pascal點明,現時價格虛高的當代藝術品正在貶值。拒絕參與操縱性投機的年輕藝術家和畫廊主得以繼續以合理的價格出售作品。許多新藏家也正轉向具有歷史價值的經典藝術品,並將其視為安全的投資選擇。

特區政府去年提出進一步擴大香港藝術品交易優勢,推動建立完整的藝術品交易生態圈。Pascal表示這大大鞏固了香港在全球藝術市場的地位。「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熔爐,極具活力,而香港的文化基礎至關重要,在我看來,擁有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館的西九文化區正是理想的樞紐。這些機構促進了藝術教育、欣賞和參與,創造了一個畫廊也能參與其中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