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 J Gallery常呈現具有中國韻味的藝術品。受訪者供圖
●K & J Gallery創辦人劉佳。受訪者供圖

2023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是自2019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匯聚了來自32個國家及地區的177間藝廊。2024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共吸引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243間藝廊參與。2025年則吸引了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240家藝廊參展,其中23間為首次參展。展會首日即有大量作品售出。這些數據都顯示,香港仍是亞洲藝術品交易的核心平台,吸引着全球藏家和藝術機構的目光。今年同期舉辦的Art Central則匯聚了全球逾100間畫廊和500位藝術家的作品。各種大型高水平展覽不僅吸引了內地遊客及本地市民,也吸引了大量海外旅客參觀,對推動經濟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亦是香港在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方面發揮了「超級聯繫人」角色的證明。

林天行指藝術交流一片盛景

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三年來,無論他走到哪裏,都能聽到大家在談論中央將香港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一目標,且都身體力行。「香港政府和很多在港央企、社團等,都非常重視香港的文化藝術,比如中國畫、書法、非遺、粵劇等。」他表示,近三年香港美術界的作品展也是前所未有的繁榮。許多香港畫會也邀請了海外藝術家來港,亦有很多香港藝術家前往海外交流。大灣區的藝術文化展覽及交流更是一片盛景。

林天行認為,香港政府機構可以選擇讓藝術走進市區、商場等,發掘更多展覽場地,同時對市民開放。他表示本月與香港廉政公署「一九七四」咖啡廳合作的「廉說·蓮說」畫展就很有意義。

藝博會帶動周邊畫廊經濟

K & J Gallery位於中環鴨巴甸街,創辦人劉佳生於北京,⼤學畢業後來港工作定居。她建立畫廊的初衷是傳揚中國藝術文化。

她表示,香港就像一個十字路口,可以容易且輕鬆地輸出文化。今年5月,K & J Gallery在Affordable Art Fair Hong Kong租到展位並申請到了一個特別項目。四位女性共同創作了一幅大型畫作並成功預售,隨後將收入捐贈給了慈善機構,「其實展會也是我們輸出文化的一個窗口。除了平日以畫廊的形式輸出文化,我們也希望通過國際舞台輸出內地和香港的文化,輸出水墨文化,同時與西方好的藝術文化交融。我們也可以幫助海外藝術家宣傳、代理。所以香港的畫廊還是具備一些先天條件。」

談及香港的藝博展氛圍,劉佳說:「全世界舉辦Art Basel的地方不多,香港是一處。全世界能讓父母推着嬰兒車參觀大型藝術展的地方也不多,香港是一處。這是一個得天獨厚的福地,我們應該好好利用它。」

劉佳分享,有時會有內地及海外的藝術家遞上簡歷,問她能否展示他們的作品。「今年3月Art Basel期間,很多外國人來畫廊買東西,他們就是來觀展的。」這是展會為並沒有參展的K & J Gallery帶來的效益。而每當有海外顧客來購買具有中國韻味的作品,劉佳都會很開心。「有一天來了兩個年輕的法國遊客,他們剛好看見我在店裏畫畫,就問能不能看看,我就答應了。後來他們想跟我學水墨畫……他們一共來香港五至六天,三天都在我這裏,臨走時還買了兩張畫。我問他們會不會遺憾,因為從法國坐飛機過來,卻好幾天都在我這裏。他們說不會,這才是他們最想來一個城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