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教育是指透過特別設計的課程及教學策略,培養在認知、創造力及領導能力方面表現出眾的學生,以滿足他們超越一般課堂要求的學習需求。儘管「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在公開考試中以達標為主要準則,強調學生必須掌握特定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但這並不代表課程中沒有空間發展資優教育。
滿足具潛能學生學習需求
相反,公民科具備豐富的課題和跨學科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深入探究及發展明辨思維、解難能力、國民身份和全球視野的理想機會。因此,融入資優教育元素,能更有效促進學生在知識、價值觀、態度和關鍵能力方面的全面發展,並滿足具潛能學生的學習需求。
公民科的教學主要着眼於三個重要範疇:「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以及「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範疇,如果教師感到學生有進一步的探究需求,在課堂內應引入更深入的探討材料。
同時,資優教育任務是要有系統、有方向地發掘和培育資賦優異的學生,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教育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富彈性的教學方法和環境下,充分發揮個別潛能。
三層架構助推動落實
在具體推動方面,建議採用資優教育的三層架構模式。首先,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精心選取能夠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案例和材料,藉此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討論與分析。例如以憲制文件及不同時期的經濟表現,分析國家的改革開放進程等內容。這些深入的分析與討論能促進學生對國家事務的理解,運用歷史推論和政策評估,以增強其明辨思維能力。
其次,在校本層面,可開設抽離式的專題研習活動,例如「香港未來的機遇」「國家發展歷程及成果」等主題,由資深的教師或專家引導,鼓勵學生進行探究。
此外,也可以積極提供校外的深化和增潤機會,鼓勵資優學生參與憲法和基本法大使等活動,藉此拓展其知識深度。同時也可安排學生參加各類思辨活動,如模擬聯合國會議等,從而培養他們的視野與溝通能力。
各類活動成功的關鍵,是如何識別具備資優特質的學生,及規劃學科不同年級階段應有的核心素養元素,讓具有不同能力的學生,獲得最好的學習機會,成為公民科的積極學習者。
●洪昭隆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副校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