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過去20年,美國聯邦債務大幅上升,引發對潛在財政危機的廣泛憂慮,但《紐約時報》指出,與其恐懼未來的崩潰,更應關注當前政府仍大量依賴廉價資金無節制舉債,尤其是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形成的隱形風險。
《紐時》批評,特朗普推動的「大而美」法案延續 2017年減稅政策,進一步擴大聯邦赤字,迫使政府加重舉債,陷入惡性財政循環。該法案被認為是共和黨財政政策失衡的象徵。
根據美國無黨派的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計,特朗普法案將導致政府每年新增550億美元(約4,317億港元)利息支出,足以修復全美橋樑。
雖然部分共和黨人質疑CBO數據,但《紐時》指出現任CBO 主任為共和黨人,其模型與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沃頓商學院、耶魯大學等機構結果一致,分析具高度可信度。即使使用共和黨偏好的動態經濟模型,CBO 仍警告法案將推高利率,借貸成本倍增,導致美國每年新增超過1,000億美元(約7,849億港元)利息負擔,成為下一代無法承擔的重擔。
社會不平等加劇如劫貧濟富
《紐時》指出,目前美國納稅人為聯邦債務支付的利息已超越國防預算,與年度醫療保險支出相若,成為社會安全支出之外的第二大聯邦支出項目。這使教育、基礎建設和社會福利的資源遭到擠壓。
《紐時》也批評法案使富人獲益最大,卻削減對低收入群體的醫療與福利支出。富人收入增加2%,而貧困家庭可能減少4%,導致社會不平等加劇,形同「劫貧濟富」。
文章指出,若特朗普法案通過,CBO預測到2034年,債務將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4%,創歷史新高。美國已進入高利率時代,政府借貸平均利率升至3.6%,未來若繼續增加債務,利率將更高,利息成本成為長期沉重包袱。《紐時》強調,要真正改善美國債務問題,需調高對富人的課稅,同時改革社會安全與醫療保險支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