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家昇新作《在故宮的紅牆黃瓦下開一場精靈派對》
●青年藝術家黃智銓的作品《擬植》

「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在滬成功舉行,促成了久負盛名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簡稱香港故宮館)的離港首秀。館長吳志華介紹,這「第一次」並沒有展出館藏的古代文物,而是另闢蹊徑,為上海這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城市,搞搞新意思。由即日起至7月31日,在上海文化新地標「張園」,香港故宮館主辦的「城市脈動──中國傳統文化再詮釋」展覽免費對公眾開放。館方特別委約16位香港藝術家圍繞「藝遊園林」主題展開創作,通過古今對話的手法,為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文化藝術體驗。

Labubu邂逅紅牆黃瓦

走進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當下的「頂流」Labubu,只是這次,這群精靈家族集體出遊到故宮。本次展覽策展人、香港故宮館客席策展人鄭嬋琦介紹,策展時他們特別請託藝術家:作品需要體現故宮元素。經過數月的創作,「Labubu之父」龍家昇帶來了兩幅歡樂的布面丙烯作品。其中一幅《在故宮的紅牆黃瓦下開一場精靈派對》特意將Labubu家族的精靈們「請到」故宮,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躍然布上,讓觀眾忍俊不禁。

轉角上到二樓,最吸引人的,是青年畫家何達鴻的幾幅以古建築為背景的作品。《故宮小角落的演奏》是「花花貓」「肉肉熊」率領一眾朋友在北海公園飛簷走壁,踩着滑板越過皇家園林。透過藝術家筆下小動物的視角,園林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歷史建築,而成為人人可樂在其中的遊樂場。

展廳入口處的角落還藏着青年藝術家陳惠立的裝置藝術《警告先生》,作品以港人司空見慣的路標「雪糕筒」為主角,一頭連接着消防設施,讓人會以為是展廳的自有設備。「雪糕筒」有時還會突然動一下。陳惠立表示,將這件香港特色作品帶來上海,是希望讓更多人欣賞到香港的動感與活力。

青年藝術家黃智銓的作品《擬植》當屬互動性最強的一件作品。在張園的庭院間,透過玻璃窗可以看見一朵動感的光影之花在對面的窗裏悄然盛開。用手機掃描作品介紹邊上的二維碼,還可以立刻變身藝術家,通過指尖滑動控制花朵的方向、速度和顏色,更可以點擊保存,在自己手機中留下一朵專屬之花。

策展人還特別介紹了畫家黃進曦的作品,藝術家的繪畫皆以香港的公園為主題,二樓還增設了很多互動留言板塊,牆上貼着的提問「展覽給你的香港印象」「勾起你的哪些遊園記憶」等,喚起了很多人對香港的美好記憶。

體現香港故宮館獨特定位

在展廳內徜徉,可以說處處能感受到香港藝術家的多元與創新。當代藝術家「又一山人」(黃炳培)、作曲家林豐和陳庭章,吳子昆、馮穎琳、黃琮瑜、林欣傑等新銳藝術家,都呈現了自己對傳統與現代的理解。漫畫家利志達、視覺藝術家江康泉(江記),新銳畫家Peep、sketchup等,亦巧妙運用獨特的展覽環境與空間,結合影像、動態、聲音及互動裝置,呈現了城市的繁忙與靜謐、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同時融入故宮文化元素,展現他們對城市脈動的敏感觸覺,更在山水園林的傳統美學與現代社會的節奏相互結合,形成新的文化語境。

吳志華說:「我們希望觀眾可以走進張園,透過一次別開生面的遊園之旅,感受及遊走於當今與古代、生活與藝術的文化新體驗,並挖掘香港與上海這兩座國際大都會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創新。」

他還表示,此次展覽亦符合香港故宮館的定位和宗旨。開館三年以來,香港故宮館一直堅持「不一樣」的定位,強調以對話手法將古今及中外連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詮釋引入新的視野,給予當代新的意義。「像這樣的『走出去』是另一個重要的發展策略,將我們創新演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成果和經驗帶到香港以外的地方,從上海、北京、蘇州、首爾,以至中東和歐美城市,給予我們機會接觸更廣泛的觀眾,提升展覽內容的通達性、多元性和開放性,並且達到文心相連、民心相通的目的。」

●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帆 上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