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寵茂表示,國家在醫療方面的標準、藥物和器械,都可以通過香港作為橋頭堡走向世界。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盧寵茂:推動國家醫療標準與國際接軌 助力灣區醫療融合

香港回歸祖國以來,各項民生事業在國家的支持下穩步發展。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香港憑藉「一國兩制」優勢及國際化醫療體系,正積極發揮橋樑作用,深化「內聯外通」角色,在推動國家醫療標準與國際接軌、生物醫藥研發及人才交流方面擔當關鍵角色,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融合與水平的提升。他透露,去年在深港河套合作區香港園區和深圳園區同步啟動的香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已開始對接,正建立共同機制解決臨床試驗多中心發展的技術問題,如多中心發展的共同流程,包括倫理委員會的評審等,「很快我們會舉行領導組會議,落實兩地合作的具體方案,未來一兩個月將公布具體合作項目,個別項目將正式推出多中心臨床試驗。」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

盧寵茂表示,香港的醫療質量一直很高,醫療系統非常國際化,在「一國兩制」下,能夠與內地緊密合作,發揮「內聯外通」作用。以醫院評審為例,香港利用自身平台與內地合作,建立了一套國際承認、與國際接軌的醫院評審制度,這套標準已成功獲國際認可,成為國際標準。目前除在大灣區推行外,香港醫院管理局已有兩間內地醫院通過評審,相關評審中心更在香港設立辦公室。「這反映香港在連接國際方面的優勢,可將中國醫療標準推向世界。」盧寵茂說,國家在醫療方面的標準、藥物和器械,都可以通過香港作為橋頭堡走向世界,包括中醫藥國際化,「香港希望成為中醫藥國際化的橋頭堡」。

內地藥企可借港平台「走出去」

去年11月,在深港河套合作區同步啟動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盧寵茂形容這是「一區兩園」協同發展的標誌性項目,可利用大灣區8,600萬人口病例數據,吸引跨國藥企來港,並引進其進入大灣區做臨床試驗;同時,內地先進藥企亦可透過香港平台「走出去」,形成雙向促進。他說,合作創新藥研發有許多好處,包括提升醫療水平、讓病人有更多新藥選擇,加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帶動經濟。

盼續深化兩地醫護交流

在醫療人才交流方面,盧寵茂強調「一定是雙向的」,內地醫護來港同時,香港醫護亦赴內地學習。他提到,內地來港交流的醫生中,內窺鏡科(如腸胃鏡)及眼科醫生對紓緩香港相關專科人手短缺有直接幫助。「他們能在前線崗位正式服務,幫助減低輪候時間,提升服務效率。」除醫護外,交流計劃亦涵蓋中醫及放射技師等技術人員,不過他坦言,放射技師等專職醫療人員因香港《輔助醫療業條例》尚未完成修訂,暫無法在港直接執業,「隨着條例修訂,我們希望未來他們也能來港執業,進一步擴大交流意義。」被問及會否開放更多專業,盧寵茂表示,基本上所有醫療專科都希望有交流,現階段會優先針對需求較大的專科深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