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梓田)央視旗下新媒體賬號「玉淵譚天」24日晚間發文稱,穩定幣背後牽動着金融穩定、監管和國家債務結構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需要謹慎對待,徐徐推進。如果不能合理設計,反而忽視其風險屬性,將其用作增加債務的槓桿工具,拖延美元自身實質問題的解決,甚至作為收割別國貨幣主權的「鐮刀」,無疑將導致風險積聚,給美國金融體系的運行帶來反噬。
這篇題為《穩定幣,是美元的「救心丸」嗎?》的文章提出,美國積極推動穩定幣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化解美債風險,其更大的目標還在於加深美元對全球金融體系的影響。如果穩定幣不加限制地傳播,美元的影響力將更加侵蝕他國的主權貨幣體系,穩定幣的未來,需謹慎設計與穩健推進。
文中指出,意大利財政部長已發出警告,與美元掛鈎的穩定幣可能「排擠」歐元。而對於那些本幣系統脆弱、通脹高企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衝擊將更為直接和猛烈。由此可見,在美國看來,穩定幣不僅僅是解決美債問題的「救心丸」,並將成為美元霸權向全球數字金融領域滲透的一個窗口。
專家倡在港發離岸人民幣穩定幣
另近日內地多位智囊亦對美元穩定幣提出警示。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日前公開演講指,美國推動穩定幣立法,其宗旨明確服務於美元利益,旨在促進美元支付現代化、鞏固其國際地位,並為美國國債創造數萬億新需求,巧妙地將加密市場的擴張轉化為美元影響力在鏈上的延伸。這對現有各國的貨幣體系乃至國際貨幣體系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衝擊,值得重點防範。
李揚建議中國「雙軌並進」應對挑戰,一方面,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在擴大本幣互換協議、推廣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等繼續努力;另一方面,利用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及現有機構基礎發展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建構可控的國際支付渠道;同時,創造條件利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積極穩健發展人民幣穩定幣。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朱太輝建議,未來在推動人民幣穩定幣發展上,可採取漸進性的路線。在時間選擇上,可考慮在香港盡快推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宜早不宜遲;在發展路徑上,香港的市場規模和使用場景有限,可嘗試「先境外離岸再境內離岸」,從香港逐步向內地自貿區推廣。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則提出,穩定幣雖在跨境支付中具有潛力,但其成功仍依賴於國家綜合國力及信用支撐。穩定幣更可能作為銀行服務的補充工具,而非全面替代。對於中國內地引入穩定幣要秉持開放心態,大膽設想、小心求證,以穩慎的方式推進相關試點工作。
管濤認為,穩定幣一旦需要進入內地流通,完成鏈上穩定幣向鏈下法幣的轉換,必然涉及與境內嚴格的外匯管理、賬戶管理等監管框架的複雜對接與合規要求。若嚴格限定於境外使用的「兩頭在外」模式,則對內地直接影響相對有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