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於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獲得最多獎項 。中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第十一屆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共吸引25間香港大專院校、687個項目、2,033人參賽,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囊括了22個獎項,為全港院校之冠,並因此獲得優秀組織獎。其中,該校學生團隊研發出全球首個全光操作的神經形態光學處理器,可望大幅提升人工智能(AI)模型訓練效率,在創新項目勇奪特等獎及資訊技術組別一等獎。

大規模AI模型訓練需要劃一超低延遲和節能高效的數據互連技術,讓大量圖形處理器(GPU)合為統一系統運算,但現有技術存在高延遲與高功耗的問題,限制了AI發展。在中大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黃超然指導下,中大學生團隊研發出新型光傳輸數據連接技術,該系統為全球首個全光操作系統,無須使用會引致延遲的電子零件,比傳統處理器快一萬倍、能耗減少達千倍,傳輸距離由現時的2公里增加至80公里,能實現百萬GPU無延遲互聯,降低硬件成本與能源消耗,為未來AI發展提供堅實支持。

至於中大工商管理學院學生羅玉兒及化學系學生張一鳴,聯同隊員共同創立社企「稻一」,將稻殼升級再造轉化成具價值的纖維板,並可在不同行業應用,有效解決農業廢料,還促進了循環經濟。有關項目獲得此次大賽的創業項目特等獎及社企/文創組一等獎。

開發新抗體打破治血癌技術瓶頸

此外,有中大團隊留意到現時治療血癌的CD19/CD22免疫療法,雖可大幅改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治療效果,但最終僅有三分之一患者能長期緩解病情。在中大兒科學系助理教授梁錦堂指導下,博士生伍穎曦成功開發全新的CD9抗體,透過大幅消除血小板毒性,同時保留對耐藥ALL的活性,徹底打破CD9靶向治療的臨床技術瓶頸,為首個CD9生物製劑的臨床轉化鋪路,團隊目前正籌備成立初創公司,推動其進一步發展。

針對早期胃腸道癌症方面,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屬非侵入性的內窺鏡治療技術,醫生需通過內窺鏡進行組織治療,但操作複雜且學習及訓練需時。中大外科學系副教授李崢遂指導學生研發新型磁控內窺鏡技術。與傳統內窺鏡技術相比,新系統可讓醫生在手術期間更靈活地完成手術,提升安全性、縮短手術時間。上述兩項研究分別獲生命科學、數理/機械組別的創新項目一等獎。

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由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舉辦,獲獎項目將代表香港參加「挑戰盃──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盃」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國際創科比賽暨展覽會等大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