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碼港鄭松岩:須做好樂齡科技品質認證
【編者按】特區政府昨日公布促進銀髮經濟的30項措施,共建銀髮友善社會。隨着高齡社會來臨,人工智能(AI)應用正積極切入長者照護、健康管理與情感陪伴等領域,從智能跌倒偵測、語音互動助理,到記憶輔具與遠距醫療,科企正競相爭奪這片「銀髮藍海」。
在每10個香港人中就有3位長者的背景下,AI技術正以獨特的方式,為「老有所養」賦予新的詮釋————「老有所AI(愛)」。本系列報道深入採訪多家AI企業,記錄科技如何回應高齡社會的需求,當機器學會「理解」人類,我們能否真正實現「老有所AI(愛)」的願景?在效率與倫理之間,科技又該如何守護尊嚴與溫度?
這些科技先驅的故事,不僅是產業創新的縮影,更彰顯了AI時代為高齡社會帶來的無限可能。我們看見一條用演算法鋪就的關懷之路,在這條路上,技術的終點始終是人的幸福。
隨着全球人口老化加劇,香港正悄然步入銀髮時代,政府統計處推算,香港65歲以上長者比例料在二○四三年佔總人口逾三成,意味將來每三位港人中,就有一位是銀髮族。在新的人口結構下,人工智能(AI)技術正結合智能家居等創新科技,化身為長者居家生活的「數碼守護天使」。數碼港行政總裁鄭松岩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AI不僅能提升長者生活質素,還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能更有效控制社會資源。然而技術能否在香港普及,關鍵是能否贏得市場信任,故他認為推廣AI樂齡科技,必須確保其安全可靠,並強調產品「品質認證」的重要性。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根據香港衞生署統計,本港每年約三成65歲以上長者曾跌倒受傷,其中一成導致嚴重損傷,若可預防勝於治療,實在有望減輕政府日益龐大的醫療開支問題。鄭松岩提到,現時已有AI機器人能夠在家中監測長者活動,例如準確識別跌倒等意外情況。這類技術的運作原理,是透過深度學習算法分析長者的動作模式。鄭松岩解釋,這類設備需要高度精準的判斷能力,「不能單靠簡單的動作感應,而要能區分正常活動與真正危險」。
翻查現有市面上產品,AI健康監測設備還能追蹤長者的日常活動模式。例如,日本有人工智能初創推出的AI照護系統,可透過非接觸式傳感器監測心率、呼吸頻率,甚至預測潛在的尿路感染風險。這些數據能幫助家人或護理人員及早發現健康異常。至於以色列初創公司開發的聲學監測系統,能透過麥克風識別跌倒、咳嗽異常或呼吸困難等情況,準確率達90%以上。
AI解決中風後語言溝通問題
香港不少長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包括中風後失語症或認知退化導致的表達困難。鄭松岩提到,AI技術在這方面已有新突破:「有些長者可能表達不清,現在已有技術可以幫助理解他們的說話內容。」鄭松岩強調,這類技術能大幅減輕護理人員的溝通壓力,尤其對獨居長者或安老院舍員工來說,AI輔助工具可讓日常照顧更有效率。
例如,本地有初創研發的「粵語AI語音助手」,專門針對長者的說話模式進行優化。它能辨識含糊的發音、重複的詞語,甚至結合上下文推測長者想表達的意思。新加坡亦有一款AI陪伴機器人,可透過自然對話幫助長者與家人視訊通話,或提醒服藥時間。
AI遊戲助偵測認知障礙跡象
除了在照顧上,認知訓練亦是部分長者在康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課堂」,然而傳統的認知訓練往往枯燥乏味,導致長者參與度低。鄭松岩指出,AI遊戲提供了一個更有趣的解決方案:「長者透過玩AI遊戲不僅能獲得樂趣,系統還能分析他們的精神狀態。」這些遊戲的另一個優勢,是能提供個性化訓練。例如,AI可以根據長者的能力水平自動調整難度,確保訓練既不會太簡單而無效,也不會太困難而導致挫敗感。
例如,總部位於瑞士公司開發的「AI虛擬現實遊戲」,可透過長者的反應速度、手眼協調能力等數據,早期偵測認知障礙症跡象。本地有社企亦推出了一款AI麻將遊戲,能根據玩家的決策速度、記憶表現,評估大腦健康狀況。
AI照護機器人貴 暫難普及
儘管AI樂齡科技前景廣闊,但本港的發展仍落後於新加坡、日本等地,主要問題包括技術門檻高,許多安老院舍或家庭照顧者缺乏操作AI設備的知識;成本問題,高端AI照護機器人價格可達數萬港元,非一般家庭能負擔;隱私疑慮,部分長者對居家監控設備存有戒心,擔心個人數據被濫用。有分析認為,政府應加強推廣和補助計劃,例如參考台灣的「長照2.0」政策,資助機構引入AI輔助設備。同時,業界也需開發更多符合香港長者需求的本土化解決方案。
AI樂齡科技的目標,不是要取代人與人之間的照顧,而是讓長者活得更自主、更有尊嚴。鄭松岩強調,未來幾年將是香港AI醫療照護發展的關鍵期。若能妥善解決技術普及和人才培訓問題,AI有望成為香港樂齡社會的重要支柱。
香港AI樂齡科技主要產品一覽
醫療照護
——智能遠距問診系統(配備AI症狀預檢分級)
——穿戴式健康監測裝置(實時追蹤心率、血壓、血氧)
——AI慢性病管理平台(糖尿病、高血壓用藥提醒)
——認知障礙症早期篩查AI系統(語音互動分析)
飲食輔助
——智能防燙傷煮食爐(自動控溫+煙霧偵測)
——語音控制餵食機械人(可調節進食速度)
——AI營養分析餐盤(識別食物種類與分量)
——吞嚥困難輔助餐具(震動提醒防噎食)
居家生活
——非接觸式睡眠監測墊(分析呼吸與翻身頻率)
——智能防跌倒地板(壓力感應+即時警報)
——聲控沐浴機械臂(水溫調節+姿勢支撐)
——馬桶升降輔助器(AI學習如廁習慣)
——情感陪伴機械人(粵語自然對話+緊急呼叫)
安全出行
——北斗定位智能手杖(偏離路線警示)
——障礙物識別電動輪椅(自動避障導航)
——跌倒自動求救手錶(重力感應+GPS定位)
——社區無障礙導航App(AI規劃最適路徑)
社交支持
——視障輔助AR眼鏡(人臉/物品語音辨識)
——代際共樂AI遊戲系統(促進長幼互動)
——智能懷舊治療平台(個人化記憶觸發內容)
●整理:記者 馬翠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