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明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在出席行政會議前見傳媒時,回應記協聲稱有多間傳媒機構或單位的新聞從業人員被稅務局追討稅款一事,強調「無人有特權犯法,無人有特權逃稅,亦無人有特權不被評稅」。他並指某些團體「姑息助長成員犯法逃稅,嘗試向政府施壓,只會自曝其醜」。稅局查稅、追討欠繳稅款是依法辦事,任何機構和個人亦有依法繳稅的責任,記協及其同夥以所謂「新聞自由」當成逃稅漏稅的擋箭牌,完全是無法無天。近期有媒體揭發記協多年來涉嫌逃稅、造假賬的醜聞,此時此刻記協突然「喊冤」,將稅局正常查稅抹黑為「騷擾新聞工作」「打壓新聞自由」,這麼巧合,實在「此地無銀三百両」。

根據《稅務條例》,任何人都需要保留最少七年的稅務紀錄,以便稅務局可以翻查相關資料,追討欠繳稅款,或者退回納稅人多繳的稅項。稅局回應時指出,收到重新評稅額時「無須太擔心」,因為非最終評稅,納稅人有權提出反對。稅局完成審視資料後,如評稅額不如最初估計,需繳稅款便會下調。稅局強調,重新評稅不會考慮納稅人的背景及行業。

以「新聞自由」當神主牌逃避審查

稅局查稅追稅不分職業、不分階層。相關機制旨在防止逃稅漏稅,維護稅制公平,適用於各行各業、所有有收入的市民,反映報稅繳稅是公民義務,符合國際慣例。在自我標榜為民主自由燈塔的美國,有句人所皆知的諺語:「人的一生有兩件事永遠逃不掉,就是死亡跟繳稅。」

但是,在記協眼中,依法報稅繳稅的公民責任卻變成了打壓的條款,記協指控稅局行動「針對新聞自由」,甚至質疑背後是否存在政治動機。這種說法毫無根據,反而凸顯記協將正常稅務審查政治化,祭出「新聞自由」的神主牌,企圖逃避稅務審查。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記協聲稱多間被追討稅款的所謂傳媒機構,毫無公信力、認受性,市場生存空間極小,其賬目長期被外界質疑透明度不足,收入來源不明,甚至涉及境外資金支持,早已引起公眾關注與懷疑。稅局介入審查,正是對香港、對公眾負責任的表現。記協為這些所謂新聞機構、記者「出頭」,不是更顯得「此地無銀三百両」?若是行得正、企得正,為何怕查?

記協忽然高調叫囂被打壓,但就在近日有媒體揭發,記協從來都不是慈善團體,沒有豁免繳稅的權利,但從未交稅,涉嫌逃稅。網媒《透視報》近日發表多篇報道,指花了兩個多月時間, 在重重阻撓下,終於查閱到記協過去20年的財務賬目,並請專業團隊一起,揭發其涉嫌逃稅、造假賬等違法行為,保守估計超過2,000萬元。

企圖轉移視線蒙混過關

《透視報》報道揭露記協在2014違法「佔中」和2019修例風波前後涉嫌收錢和搬錢走,以及涉嫌造假賬、虧空公款,以遮掩其收錢和出錢的舉動。記協的賬目表顯示,記協的「文具印刷及郵資」的支出非常驚人,徘徊在每年二三萬元不等。2007年的「文具印刷及郵資」的支出最高,超過6萬元,之後有所回落,維持在每年3萬多元,但在2014年再次暴升至4萬多元,升幅達47%。

記協涉嫌逃稅、造假賬的新聞是在本月6日率先報道,其後推出一系列報道。本月21日,記協突然發難,聲稱至少有8間新聞傳媒機構或平台,以及20名新聞從業員及其家人,被稅局追收7年前的稅款。這不能不令人聯想,記協使用「哀兵之計」,扭曲稅局查稅追稅的正當舉措,誣衊政府打壓傳媒,企圖顛倒是非、擾亂視聽,博取同情。可是,香港如今已撥亂反正,恢復法治穩定,記協轉移視線、蒙混過關的伎倆玩不轉了,只能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