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基 全國政協委員

當前人工智能領域最引人矚目的現象,是語言處理機制中暗含的文化基因差異。最新研究顯示,無論用戶以英語或俄語發起提問,尖端AI系統都會將底層運算過程自動轉換為中文思維模式。這種轉換機制背後藏着驚人的效率差距:採用漢字體系訓練AI模型的能耗成本僅為英語體系的1%。作為典型的表音文字系統,英語每接納新概念都需要創造專屬詞彙。據權威機構統計,其總詞彙量已突破百萬量級,且年均新增專業術語超萬個。

漢字作為典型的表意文字系統,其構詞邏輯蘊含着獨特的認知優勢,現代漢語常用字庫僅需3,500個基礎字符即可覆蓋99%以上的書面表達需求。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中,中文文件始終以最精煉的體量詮釋着「大道至簡」的哲學,正如幼兒園小朋友都能從「電視、電影、電磁、電波」的構詞規律中,領悟漢字「以形表意」的認知邏輯,而英語卻需創造四個毫無關聯的獨立單詞。

這種文字基因的優越性,早在千年前的造字智慧中已埋下伏筆。西方學者解讀「危機」二字時震撼發現:中國人僅用兩個字符就構建了「危險+機遇」的辯證體系。倉頡在幾千年前造字的時候,就為子孫準備好了人工智能時代的算力突圍。很多年前,第一台計算機跨越重洋來到中國時,中國人傻眼了,英文只需擊打26個字母,可筆畫複雜的漢字如何進入二進制的世界?於是王選教授用五筆字型解開了這個東方魔方。更具戲劇性的是,當全球為算力瓶頸焦慮時,曾經被認為最不適配計算機的漢字體系,反而為人類文明突圍提供了東方方案。

漢字既是刻在龜甲上的古老記憶,也是寫在芯片上的未來代碼。不久的將來,中國的空間站將成為全球唯一在軌的空間站,開放的中國向世界開放了我們的空間站,但各國的航天員要進入中國空間站之前,必須學會中文,因為儀器面標注的都是中文。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入場式首次摒棄英文字母順序,改用漢字筆畫排序。當DeepSeek團隊向全球開源算法時,質疑聲四起:「為何要公開核心技術?」其實,答案藏在文字演化的密碼裏:要突破人工智能的認知邊界,就必須接入漢字思維構建的「文明母體」。

書同文,車同軌,原來始皇帝的大一統,根本沒有設置「疆域」的邊界,中華一統,天下大同。(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