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主線任務」構建都市圈 探索區域協調發展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廣東報道)在廣東版圖的東部海岸,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緊密相鄰,地理上幾乎構成了一個天然的「鐵三角」。三十幾年前,這裏曾經是一個城市,1991年行政區劃調整之後,「一拆為三」,汕潮揭各自為政,分道而行。三十多年過去,被歷史割裂的三座城市迎來了一次制度層面的再聯結。汕潮揭都市圈第一次聯席會議近日在汕頭舉行,三市黨委政府「一把手」同框出席,市直八部門負責人悉數到場。聯席會議通過了《推進汕潮揭都市圈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6年)》(下稱《行動方案》),定下四大「主線任務」(見配表),提出將在交通、民生、產業和文旅方面「抱團」發展。業界專家認為,這並非一次簡單的區域合作,而是破解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的關鍵破局之舉,彰顯了廣東破解「成長的煩惱」 的決心,或將為全國超大省份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有探索意義的「廣東樣本」。
「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作為內地第一經濟大省,廣東長期面臨「珠三角經濟發展迅猛、粵東西北發展滯後」的二元結構矛盾。數據顯示,珠三角以不到三成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廣東超過八成的GDP,而粵東、粵西、粵北12市的GDP合計佔全省不足20%,人均GDP尚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既是廣東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緊迫任務,更是其發揮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功能作用、為全國其它地區積極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路徑的神聖使命。
「一拆為三」經濟迅速滑落
潮汕三市,在歷史上長期屬潮州府,近代以來劃歸汕頭市。汕頭的GDP曾一度位列全國前30名,是廣東的經濟重鎮之一。1991年,汕頭市被拆分出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拆分之後,由於行政區劃縮小,城市管理重心轉移,汕頭的經濟迅速滑落,潮州和揭陽的發展亦不理想。
2024年,汕頭的GDP為3,168億元,仍是三市中的「老大」。揭陽和潮州則分別為2,530億元和1,403億元。三市合計GDP約7,000億元出頭,只相當於佛山的大約一半。
地理結構阻礙跨城流動
經濟上的「失落」也有其地理結構原因。三市面積合計超過1.1萬平方公里,與西安、合肥相當。然而,由於地形以山丘為主,加上行政區劃碎片化,三地各自修建交通樞紐,卻難以統籌銜接。此前深水港、空港、高鐵分別在三市建設,形成汕頭廣澳港、揭陽潮汕國際機場、廈深鐵路潮汕站的格局。雖然看似「雨露均沾」,但實際卻是「分而治之」,缺乏統一規劃。其結果是,三市居民即使相距不過數十公里,跨城流動仍面臨諸多障礙。
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東省社會責任研究會會長黎友煥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潮汕三市行政拆分帶來的不是「多中心協同」,而是「各自為政、爭奪資源、重複建設」的局面,其後果是區域內協同意願與能力雙低。
此番相隔三十多年後,三市決定再度「抱團」發展,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彌補當年「分家」帶來的陣痛。2023年底,廣東省發布《汕潮揭都市圈發展規劃》,為汕潮揭都市圈定下了不少目標,既要成為沿海經濟帶的新增長極,也要對接大灣區、聯通「一帶一路」,試驗均質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此次聯席會議的召開,正是「都市圈」從構想真正走向實踐的第一步。
不過,要將「散裝」的三座城市重新綁定,要花的力氣也不少。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行動方案》採用「任務清單+項目制」的創新合作模式,提出了4個方面共22項具體合作任務,29項今年汕潮揭都市圈合作推進重點事項及19個汕潮揭都市圈合作推進重點項目。
首務建綜合交通體
其中,「綜合交通體系」被列為四大任務之首,汕潮揭都市圈力求從高快速公路系統、粵東航空樞紐服務能力、同城化交通運輸服務運營管理機制等方面提出對應舉措,力求在交通領域進一步破局。
黎友煥認為,這次通過的《行動方案》,更注重「利益綁定」和「任務落地」,有了顯著的突破,尤其通過項目制的方式推行,使各地「有投入、有產出、有動力」。「方案在機制設計層面極大地增強了可操作性。」黎友煥認為,《行動方案》通過共建產業園、聯合招商等多元化模式,積極推動區域內的收益共享。這一舉措有效激發了各地參與合作的積極性,促使各地從自身利益出發,主動尋求合作機會。
「現在提加快汕潮揭都市圈一體化的建設,應該是適得其時、水到渠成。」廣東省委黨校教授、廣東省人民政府原參事陳鴻宇指出,近幾年汕潮揭三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產業和資金不斷融合,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得到完善,已經為汕潮揭都市圈建設奠定了很好的物質基礎。
專家籲用量化指標檢視進度
三十多年前拆分的決定,期待的是獲得更靈活、更有效的發展方式。如今重新抱團發展的行動,也肩負着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路徑的新使命。黎友煥認為,首次召開的聯席會議被賦予了常態化運作的重要職能,這有望突破以往「議而不決」的困境。
但黎友煥也提出,首次聯席會議的召開和《行動方案》的發布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成效仍取決於後續政策的持續推動。他建議,建立動態評估機制,定期公開跨市GDP增量、人口回流等關鍵數據,用可量化的指標來檢視合作進度,及時發現問題、調整策略,才能真正讓汕潮揭都市圈從紙上方案變為現實圖景。
四大「主線任務」
【交通】加快粵東城際鐵路「一環一射線」汕頭至揭陽潮汕機場段、潮州東至揭陽潮汕機場段、潮州東至汕頭段、揭陽潮汕機場至揭陽南段、揭陽南至揭陽段項目建設
【民生】互認互通:戶籍准入、政務服務跨域合作、住房公積金服務便利、社保業務聯辦、跨市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等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在汕潮揭都市圈內優先實現互認互通
環境治理:跨區域水資源保護、水環境綜合整治、大氣污染防治等方面合作,推動都市圈綠色可持續發展
【產業】平台:統籌區域創新平台建設
產業鏈:聯動傳統產業升級與數字產業集聚,協同新材料產業鏈布局等,強化三市產業分工協作和產業鏈配套
【文旅】打造潮汕文化之都、打造現代商貿體系、共創潮汕旅遊品牌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來源:《推進汕潮揭都市圈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6年)》
評論